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常见甲状腺癌类型,儿童期头颈部辐射、遗传等是病因,有颈部肿块等表现,靠超声等检查诊断,手术、放射性核素、内分泌是治疗手段,总体预后较好但特定情况预后差,需随访及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一、定义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成人甲状腺癌的70%和儿童甲状腺癌的全部。它起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恶性程度相对较低,生长缓慢,肿瘤可累及甲状腺一叶或双侧叶。
二、病因
1.辐射暴露:儿童期头颈部接受过放射性照射是明确的危险因素。例如,因良性疾病进行颈部放射治疗后,患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风险明显增加。
2.遗传因素:部分家族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与RET/PTC基因重排等遗传突变相关。一些遗传性综合征,如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MEN2)等,也常伴有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
3.其他因素:碘摄入异常,长期缺碘或高碘可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有一定关联,但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此外,性别方面女性患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概率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的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
三、临床表现
1.颈部肿块:多为患者无意中发现颈部甲状腺部位的肿块,肿块质地硬、表面不光滑、边界不清,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2.颈部淋巴结肿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可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颈侧区的淋巴结。
3.其他: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等压迫症状,若肿瘤侵犯喉返神经还可导致声音嘶哑;若侵犯气管可能引起呼吸困难等。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甲状腺结节评估的首选方法,可清晰显示甲状腺结节的大小、形态、数目、位置、囊性变、钙化等情况。甲状腺乳头状癌在超声下常表现为低回声结节,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可伴有沙砾样钙化等。
CT及MRI检查:有助于评估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如是否侵犯气管、食管、颈部大血管等,对制定手术方案有重要参考价值。
2.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是术前诊断甲状腺结节性质的重要方法,通过抽取结节内的细胞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五、治疗
1.手术治疗: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主要治疗手段。通常采用甲状腺叶切除加峡部切除,若肿瘤累及双侧叶则需行甲状腺全切除或近全切除术。对于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还需进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2.放射性核素治疗:适用于术后有残留甲状腺组织且甲状腺球蛋白升高、存在远处转移等情况的患者,通过口服放射性碘-131,利用其发射的β射线破坏残留的甲状腺组织及转移病灶。
3.内分泌治疗:术后需要长期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以抑制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从而降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复发风险。一般需要将TSH控制在较低水平,如0.1-0.5mIU/L左右,但具体需根据患者情况个体化调整。
六、预后
甲状腺乳头状癌总体预后较好,早期诊断并规范治疗的患者10年生存率较高。但如果患者就诊时已发生远处转移或存在高危的病理特征(如肿瘤侵犯包膜、血管等),预后可能相对较差。儿童患者相对成人预后较好,但也需要密切随访。在随访过程中要关注肿瘤复发情况以及甲状腺功能等指标,女性患者在治疗后需注意激素水平对病情的可能影响,同时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以提高生活质量和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