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膜炎的处理包括休息与制动,患病时让患肢适当休息并限制活动;物理治疗,早期冷敷、后期热敷及红外线照射;药物治疗遵医嘱用非甾体抗炎药(非药物干预无效或重时用);病因治疗,纠正不良运动方式、治疗原发疾病;康复锻炼,症状缓解后适度锻炼防复发,儿童需监护、成年人循序渐进。
一、休息与制动
原因:骨膜炎通常是由于过度运动等原因导致骨膜受到刺激引起炎症反应,休息可以减少对患病部位的进一步刺激,避免炎症加重。对于儿童来说,活泼好动,更要注意限制患病肢体的活动,防止病情恶化;成年人若因工作等原因难以完全休息,也应尽量减少患侧肢体的负重和过度活动。
措施:患病后应让患肢适当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或进行剧烈运动,必要时可使用拐杖等辅助器具减轻患肢负担。
二、物理治疗
冷敷与热敷
冷敷:在骨膜炎早期,一般是发病后的24-48小时内,局部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充血、水肿,缓解疼痛。对于儿童,冷敷时要注意控制时间,避免冻伤皮肤,可将冰袋用毛巾包裹后敷于患处,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成年人也可按此方法操作,但时间可适当根据耐受情况调整。
热敷:在发病48小时后,局部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帮助炎症消退。热敷时温度不宜过高,一般40-50℃为宜,可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于患处,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
红外线照射:红外线照射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儿童进行红外线照射时要注意距离和时间,避免烫伤;成年人照射时也要控制好参数,一般距离患处30-50厘米,每次照射20-30分钟,每天1-2次。
三、药物治疗(遵医嘱)
非甾体抗炎药:如果疼痛较为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这类药物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但儿童使用时需特别谨慎,要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和剂量,且需严格遵医嘱;成年人使用时也应注意可能出现的胃肠道等不良反应。不过,非药物干预无效或病情较重时才考虑药物使用。
四、病因治疗
纠正不良运动方式:如果是由于运动姿势不正确、运动量过大等原因引起的骨膜炎,需要纠正不良运动方式。比如跑步时姿势不对的人群要学习正确的跑步姿势,逐渐增加运动量,避免突然进行高强度、长时间的运动。儿童如果是因为学校体育活动安排不合理等原因导致,家长和学校要共同关注,调整活动内容和强度;成年人若因工作需要长期从事特定运动相关工作,要注意正确的工作姿势和运动防护。
治疗原发疾病:如果骨膜炎是由其他疾病继发引起的,如感染性疾病等,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例如,若骨膜炎是由于细菌感染导致,就需要使用抗生素等药物针对感染进行治疗,儿童感染引起的骨膜炎治疗时要考虑儿童的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成年人则要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病原菌等选择有效的抗生素进行规范治疗。
五、康复锻炼
适度的康复运动:在骨膜炎症状缓解后,可进行适度的康复锻炼,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预防骨膜炎复发。儿童进行康复锻炼时要在家长或专业人员的监护下进行,选择适合儿童年龄和身体状况的简单运动,如在疼痛缓解后可进行一些轻柔的关节活动等;成年人可逐渐增加锻炼强度,如进行游泳、慢走等运动,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再次损伤。康复锻炼应根据个人的恢复情况逐步增加活动量和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