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食管炎与糜烂性胃炎在定义与发病部位、临床表现、检查方法、治疗原则上存在差异,慢性食管炎主要因长期胃酸反流等致食管黏膜慢性炎症,有烧心、吞咽困难等表现,靠胃镜等检查,用抑酸等药并调整生活方式;糜烂性胃炎由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致胃黏膜糜烂,多无症状或有上腹不适等,靠胃镜等检查,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需根除治疗并去除病因。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慢性食管炎:是食管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发病部位为食管黏膜层及以下组织。多因长期胃酸反流、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障碍等因素导致食管黏膜反复受损修复而形成慢性炎症。
糜烂性胃炎:是胃黏膜发生糜烂性改变的疾病,发病部位主要在胃黏膜,包括胃窦、胃体等部位,常因幽门螺杆菌感染、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大量饮酒等因素引起胃黏膜损伤出现糜烂。
二、临床表现差异
慢性食管炎:常见症状有烧心,多在餐后1小时出现,卧位、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可加重;吞咽困难,初期可因食管炎引起食管痉挛出现间歇性吞咽困难,后期可因食管瘢痕狭窄导致持续性吞咽困难;还可能有胸骨后疼痛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而年轻患者症状相对较明显,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饮酒、喜食辛辣刺激食物的人群更易患慢性食管炎且症状可能更突出。
糜烂性胃炎: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隐痛、腹胀、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可出现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不同性别方面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下,如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的人群患糜烂性胃炎的风险可能增加,且发病后症状可能更明显,病史方面,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人群患糜烂性胃炎的概率相对较高。
三、检查方法区别
慢性食管炎: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食管炎的重要方法,可直接观察食管黏膜情况,看到食管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改变,还可进行活检明确病变性质;24小时食管pH监测可了解食管内酸碱度变化,有助于判断有无胃酸反流及反流程度。不同年龄患者胃镜检查操作难度可能不同,老年患者可能因食管蠕动等问题增加操作难度,生活方式上,长期吸烟饮酒者在检查前需更好地配合医生做好准备。
糜烂性胃炎:胃镜检查是诊断糜烂性胃炎的主要手段,能直接观察胃黏膜糜烂的部位、范围及程度;幽门螺杆菌检测也是重要检查,可通过尿素呼气试验等方法检测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以指导治疗。对于儿童患者进行胃镜检查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耐受性等情况,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在检查前需调整生活方式以利于检查顺利进行。
四、治疗原则不同
慢性食管炎:主要是减少胃酸反流,改善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常用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生活方式调整很重要,需避免睡前吃东西、抬高床头等。不同年龄患者用药需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等的影响,儿童患者一般优先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等,老年患者用药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糜烂性胃炎:若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进行根除治疗,一般采用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同时要去除病因,如停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戒酒等。儿童患者患糜烂性胃炎时,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优先选择对胃黏膜刺激小的治疗方法,老年患者在治疗时要关注整体身体状况,综合考虑各器官功能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