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紫外线暴露(UVB直接损伤DNA、UVA引发光氧化反应)、化学物质接触(如砷化物、多环芳烃类,经职业或生活途径接触)、电离辐射(致DNA损伤)、慢性炎症刺激(长期不愈的慢性皮肤炎症可能癌变)、遗传因素(如着色性干皮病等遗传综合征易引发,有家族史人群需加强防护)。
一、紫外线暴露
1.作用机制:紫外线(UV)中的紫外线B(UVB)和紫外线A(UVA)是皮肤癌的重要诱因。UVB能直接损伤皮肤细胞的DNA,使细胞发生突变。例如,研究发现长期反复接受强烈日光照射的人群,皮肤细胞DNA损伤积累,增加了皮肤癌的发生风险。UVA可穿透真皮层,引起光氧化反应,产生自由基,破坏细胞结构和功能,也参与皮肤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2.相关人群及生活方式:长期从事户外工作、经常进行日光浴、居住在紫外线辐射较强地区的人群,因紫外线暴露机会多,皮肤癌发生风险显著升高。如常年在海滩工作的人员,相较于室内工作者,皮肤癌发生率明显增加。
二、化学物质接触
1.常见化学物质:某些化学物质具有致癌性,如砷化物、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等。长期接触砷剂的工人,患皮肤癌的几率大幅提高。多环芳烃类物质常见于沥青、煤焦油等中,长期接触这些物质的工人,皮肤接触部位发生皮肤癌的风险增加。
2.接触途径与人群:职业暴露是主要接触途径,如从事化工行业、橡胶制造业等工作的人群,在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相关化学致癌物质。生活中也可能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环境或物品而接触到这些化学物质,比如长期居住在被砷污染的水源附近的居民,也会面临皮肤癌风险增加的情况。
三、电离辐射
1.影响原理:电离辐射可使皮肤细胞的DNA发生断裂、突变等损伤,从而诱发皮肤癌。接受过放射治疗的患者,在放射区域的皮肤患皮肤癌的风险会增加。例如,因其他疾病接受胸部放射治疗的患者,其胸部皮肤后续发生皮肤癌的几率高于常人。
2.相关人群:接受过放疗的患者是电离辐射相关皮肤癌的高危人群,此外,长期处于有电离辐射环境工作的人员,如放射科工作人员等,也需要注意防护,以降低皮肤癌发生风险。
四、慢性炎症刺激
1.炎症与癌变关系:一些慢性皮肤炎症性疾病,如慢性溃疡、慢性湿疹等,长期不愈可能会发生癌变。慢性溃疡部位的皮肤组织长期处于炎症修复状态,细胞不断增殖,增加了基因突变的机会,进而诱发皮肤癌。例如,慢性小腿溃疡患者,若溃疡长期不愈合,数年后发生皮肤癌的风险会明显升高。
2.对应人群及疾病管理:患有慢性皮肤炎症性疾病的人群,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定期进行皮肤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癌变情况。如患有慢性湿疹的患者,要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控制湿疹症状,降低癌变风险。
五、遗传因素
1.遗传易感性:某些遗传综合征与皮肤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如着色性干皮病,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体内缺乏修复紫外线损伤DNA的酶,对紫外线极度敏感,极易发生皮肤癌。研究表明,该疾病患者在儿童期就可能出现皮肤癌病变。
2.家族史人群的注意事项:有皮肤癌家族史的人群,其发生皮肤癌的风险高于普通人群。这类人群应更加注重皮肤的日常防护,如严格防晒、定期进行皮肤自查等。一旦发现皮肤出现异常变化,如新的色斑、肿物等,应及时就医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