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胃空肠溃疡需从多方面入手,包括保持合理饮食与适度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控制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他相关基础疾病,谨慎使用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定期进行胃肠道相关体检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干预。
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1.合理饮食
规律进餐:定时定量进食,避免过饥过饱。长期不规律进食会打乱胃肠道的消化节律,增加胃空肠溃疡发生风险。例如,早餐不吃,午餐暴饮暴食,会使胃酸分泌失去规律,刺激胃黏膜。
调整食物种类:增加蔬菜水果摄入,保证膳食纤维的充足供应,有助于维持胃肠道正常功能。同时,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取,如辣椒、油炸食品等,这类食物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酸分泌过多,损伤胃和空肠黏膜。对于有吸烟饮酒习惯的人群,应戒烟限酒,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和修复,酒精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增加溃疡发生几率。
2.适度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运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增强身体免疫力。不同年龄段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可有所不同,年轻人可选择较剧烈的运动,而老年人则适合散步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例如,老年人每天坚持30分钟左右的散步,可有效促进胃肠蠕动,降低胃空肠溃疡风险。
二、控制基础疾病
1.管理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发胃空肠溃疡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检测出感染幽门螺杆菌,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家庭中其他成员也应进行相关检测,若有感染需同时治疗,避免交叉感染。对于儿童患者,要谨慎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和治疗方案,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对儿童身体影响较小的治疗手段。
2.控制其他相关疾病:如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疾病时需积极控制病情。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甲状腺素分泌过多会加速胃肠蠕动和代谢,影响胃黏膜环境;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神经功能和血管病变,进而影响胃肠道的血液供应和自主神经功能,增加胃空肠溃疡发生可能。因此,需定期监测相关指标,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将血糖、甲状腺功能等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三、谨慎用药
1.避免滥用非甾体抗炎药:非甾体抗炎药是导致胃空肠溃疡的常见药物因素。在因病情需要使用这类药物时,可同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等。对于有胃肠道基础疾病风险的人群,如老年人、有溃疡病史者等,更要谨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能不用则不用,必须使用时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胃黏膜刺激较小的药物,并密切关注胃肠道反应。儿童患者应严格避免滥用可能损伤胃肠道的药物,如需用药,需在医生专业指导下进行。
2.关注其他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一些抗生素、抗凝剂等药物也可能对胃黏膜有一定损伤,使用这类药物时同样需遵循医生的指导,了解药物可能带来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在合适的时间服药、配合胃黏膜保护等。
四、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胃肠道相关检查,如胃镜检查等,尤其是有胃空肠溃疡高危因素的人群,如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者、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史者等。通过定期体检可以早期发现胃肠道的微小病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预防胃空肠溃疡的发生或在溃疡早期进行规范治疗,避免病情进展。不同年龄人群体检间隔可有所不同,一般成年人可每1-2年进行一次胃镜筛查,而有特殊高危因素者可能需要缩短检查间隔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