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遗症是骨折治疗后遗留的问题,包括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肌肉萎缩、骨折畸形愈合等,其预防需早期规范治疗、早期功能锻炼、定期复查,不同类型后遗症与多种因素相关,通过相应措施可降低发生风险促进恢复。
常见的骨折后遗症类型及相关情况
关节僵硬:骨折后由于长时间固定,关节周围组织发生粘连、挛缩,导致关节活动范围减小。例如上肢骨折后肩关节、肘关节等可能出现僵硬,影响肢体的正常活动。这与骨折后缺乏早期适当的功能锻炼密切相关,年龄较小的患者自身修复能力较强,但如果不配合康复锻炼也可能出现;成年人骨折后如果制动时间过长,关节僵硬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创伤性关节炎:骨折累及关节面时,关节面不平整,骨折愈合后关节软骨磨损、退化,长期可引发创伤性关节炎。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活动时疼痛加剧等。对于累及关节的骨折,尤其是儿童和青壮年,由于其关节软骨修复能力相对较好,但如果骨折复位不佳,仍容易出现创伤性关节炎;老年人本身关节软骨就有一定退变,骨折后更易发生。
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骨折愈合时间超过正常时间仍未达到预期愈合状态称为延迟愈合,而完全未愈合则为不愈合。这与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骨折端的稳定程度、患者的全身状况等有关。例如股骨颈骨折,因其血液供应特殊,容易出现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老年人血液循环相对较差,发生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风险较年轻人高;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也会影响骨折的愈合,增加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可能性。
肌肉萎缩:骨折后患肢长期不活动,肌肉废用性萎缩,表现为肌肉体积减小、力量减弱。如下肢骨折后小腿肌肉可能出现萎缩,影响行走功能。儿童肌肉萎缩后通过及时锻炼恢复相对较快;成年人肌肉萎缩恢复相对缓慢,且年龄越大恢复越困难。
骨折畸形愈合:骨折愈合的位置未达到功能复位的要求,导致肢体外观异常或功能障碍。比如骨折端成角、旋转或短缩畸形等。这与骨折复位时的操作、固定是否可靠等因素有关。儿童骨折后自身有一定的塑形能力,但如果畸形明显也可能无法完全塑形;成年人骨折畸形愈合后往往需要进一步的治疗来纠正。
骨折后遗症的预防及应对
早期规范治疗:对于骨折患者,要进行准确的复位、可靠的固定,这是预防后遗症的基础。例如累及关节的骨折要尽量达到解剖复位,以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等后遗症的发生。不同年龄的患者在复位和固定时需要考虑其生理特点,儿童骨骼弹性好,固定相对要适当,避免过度固定影响生长发育;老年人则要注意固定的稳定性,同时考虑其全身状况。
早期功能锻炼:在医生指导下尽早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促进关节活动度恢复,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根据骨折恢复的不同阶段制定个性化的锻炼方案。儿童在功能锻炼时家长要积极配合引导;老年人进行功能锻炼时要注意强度,避免过度锻炼导致骨折部位再次损伤。
定期复查: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和关节等功能恢复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不同年龄的患者复查的频率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生长发育快,复查频率相对较高;老年人可能需要更密切的复查来监测骨折愈合及全身状况对骨折恢复的影响。
总之,骨折后遗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通过规范的治疗、早期正确的功能锻炼和定期复查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骨折后遗症的发生风险,促进患者更好地恢复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