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骨痛、肿块、功能障碍等相关症状时,有骨肉瘤家族遗传史、曾接受骨骼部位放疗等高危因素时需及时就医。就医时需进行影像学检查(X线、CT、MRI)和病理学检查,就医要如实告知病情等情况,检查时按要求准备。
一、出现相关症状时需及时就医
1.疼痛方面
儿童及青少年群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和青少年若出现不明原因的骨痛,尤其是下肢长骨部位(如股骨、胫骨)的疼痛,且疼痛呈进行性加重,休息后不能缓解,需警惕骨肉瘤。因为骨肉瘤好发于10-25岁的青少年,疼痛是常见首发症状,开始可能为间歇性隐痛,逐渐发展为持续性剧痛,夜间痛较为明显。例如一些青少年运动员,在运动后出现下肢骨痛,经休息无缓解,就应及时就医排查。
成年人群体:成年人若出现某一特定骨部位的逐渐加重的疼痛,也不能忽视,需进一步检查,因为虽然骨肉瘤在成年人中相对少见,但也有发病可能。
2.肿块方面
若发现骨骼周围有肿块,且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短期内有增大趋势,应及时就医。骨肉瘤患者局部可出现肿块,表面皮温升高,静脉怒张等表现。比如有的患者发现腿部有肿块,触摸时感觉肿块较硬,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晰,就需要尽快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为骨肉瘤等病变。
3.功能障碍方面
当骨肿瘤影响到肢体的正常功能时,如肢体活动受限、无法正常行走等,应及时就医。例如患者发现自己腿部疼痛的同时,走路出现一瘸一拐的情况,活动受限,这可能是骨肉瘤导致骨骼结构破坏,影响了肢体的正常运动功能,需要尽快就诊。
二、有相关高危因素时需及时就医
1.遗传因素
对于有骨肉瘤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即使没有明显症状,也应定期进行筛查,必要时就医检查。研究表明,某些遗传综合征与骨肉瘤的发病相关,如有Li-Fraumeni综合征家族史的个体,患骨肉瘤等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这类人群应密切关注自身骨骼情况,一旦有异常表现及时就医。
2.既往放疗史
曾接受过骨骼部位放疗的患者,在放疗结束后的长期随访中,若出现骨骼相关不适症状,如骨痛、肿块等,应及时就医。因为放疗可能会增加骨肉瘤等骨肿瘤的发病风险,放疗后多年出现骨骼异常表现时,需警惕骨肉瘤等病变的发生,及时进行检查以明确诊断。
三、就医时的检查项目及注意事项
1.检查项目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初步筛查骨肉瘤的常用方法,可发现骨破坏、肿瘤骨形成等表现,如可见骨质破坏、骨膜反应(如Codman三角、日光射线现象等)。但X线对于早期微小病变可能不够敏感。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肿瘤的范围、骨皮质破坏情况以及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准确判断病变的解剖结构。
MRI检查:对软组织受累情况显示优于CT,可清楚显示肿瘤在髓腔、软组织内的范围,对于判断骨肉瘤的分期等有重要价值。
病理学检查:是确诊骨肉瘤的金标准,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肿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和性质。
2.注意事项
患者在就医时应如实告知医生自己的症状出现时间、发展过程、家族遗传病史、既往放疗史等情况,以便医生全面了解病情。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配合医生详细描述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发病前后的活动状态等信息,因为儿童的表述可能不够准确,家长的描述能为医生提供重要参考。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要按照医生要求做好准备,如去除检查部位的金属物品等,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