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骨折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以伸直型常见。其解剖基础方面,儿童该区域骨质薄弱,且骨折易损伤神经血管;病因主要是跌倒或外力作用;临床表现有局部肿胀、疼痛、畸形及神经血管损伤表现;诊断依靠体格检查及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来明确情况。
一、定义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的交界处发生的骨折,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以伸直型最为常见。
二、解剖基础相关影响
1.骨骼结构特点:儿童时期肱骨髁上区域骨骼尚未完全发育成熟,骨质相对薄弱,这使得该部位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更容易发生骨折。例如,儿童的肱骨远端骨骺尚未完全闭合,骨骼的强度和韧性与成人不同,在遭受跌倒等外力时,应力集中于肱骨髁上区域,易导致骨折发生。
2.与神经血管的关系:肱骨髁上骨折时,骨折端可能会损伤周围的神经和血管。前方有肱动脉、正中神经等通过,骨折移位可能压迫或损伤这些重要结构。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血管神经相对较为娇嫩,损伤后可能会对肢体的血运和神经功能产生更明显的影响,如导致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等严重并发症,这在年龄较小的儿童中需要特别关注,因为他们的身体代偿和恢复能力相对较弱。
三、病因
1.跌倒因素:儿童活泼好动,在玩耍过程中容易跌倒,当手掌着地时,暴力经前臂向上传递,身体的重力作用使肱骨髁上处承受较大的应力,从而引发骨折。例如,儿童在奔跑时不慎摔倒,手掌撑地,力量传导至肱骨髁上导致骨折。
2.外力作用:较大的外力直接作用于肘部也可引起肱骨髁上骨折,如交通事故中肘部受到的撞击等。不同年龄、性别儿童的活动方式不同,可能导致外力作用部位和方式有所差异,但总体都可能引发该部位骨折。对于有特殊生活方式的儿童,如参与剧烈运动时防护不当等情况,发生肱骨髁上骨折的风险会增加。
四、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
肿胀:骨折后局部软组织受损,血管破裂出血,导致肘部肿胀明显,严重时可出现张力性水疱。儿童皮肤较为娇嫩,肿胀可能更为迅速且明显,需要密切观察肿胀程度对血运的影响。
疼痛:受伤部位疼痛明显,儿童会表现出哭闹、拒动肘部等症状。由于儿童对疼痛的表达可能不太准确,需要通过观察其行为来判断。
畸形:典型的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可出现肘部向后突出并处于半屈位,有明显的畸形表现;屈曲型则相对畸形表现有所不同,但也可观察到肘部形态异常。
2.神经血管损伤表现:若合并神经血管损伤,正中神经损伤时可出现前臂旋前障碍、拇指对掌功能障碍等;桡神经损伤可出现垂腕等表现;肱动脉损伤时可表现为手部皮肤苍白、温度降低、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神经血管损伤后的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和损伤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需要专业医生进行细致评估。
五、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触摸肘部压痛部位、观察畸形情况等初步判断是否为肱骨髁上骨折。例如,按压肱骨髁上区域时儿童会有明显疼痛反应。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肱骨髁上骨折的重要手段,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如伸直型、屈曲型等)及移位情况。通过X线片能清晰看到骨折线的走行以及骨折端的移位方向等。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情况,尤其是需要更精确了解骨折粉碎程度、关节面情况等时,CT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对于儿童患者,CT检查需要考虑辐射剂量问题,但在必要时仍为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