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需从诊断评估、治疗方式、康复护理、预防措施多方面应对。诊断评估包括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牵引、康复支具固定)和手术(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康复护理术后早期及中后期有不同训练且要关注心理;预防针对老年人防骨质疏松防摔,其他人群注意避免创伤。
一、诊断评估
1.临床表现: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通常有髋部疼痛、肿胀、瘀斑,下肢短缩、外旋畸形,疼痛导致患者不敢活动患肢等表现,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因身体机能等差异,表现可能有一定细微差别,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因骨质疏松等因素,骨折后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且恢复相对较慢。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是初步诊断的常用方法,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等;对于一些复杂情况,CT及三维重建能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细节,帮助准确判断骨折情况,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不同年龄患者在检查时需根据其配合度等调整检查方式及相关注意事项。
二、治疗方式
1.非手术治疗
牵引治疗:适用于一些稳定性骨折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通过牵引装置维持骨折复位,如皮牵引或骨牵引等。对于老年患者,牵引治疗可作为过渡治疗,但长期牵引可能会带来一些并发症,如压疮、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需加强护理,定期评估患者情况。
康复支具固定:根据骨折情况选择合适的支具固定,限制患肢活动,促进骨折愈合。在固定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肢血液循环及皮肤情况,不同年龄患者对支具的耐受及康复配合度不同,需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2.手术治疗
内固定手术:对于适合手术的患者,可采用髓内钉或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方式。髓内钉固定具有生物力学性能较好等优点,能有效地固定骨折端,促进骨折愈合。不同年龄患者的骨质情况不同,选择内固定材料及手术方式时需综合考虑,比如年轻患者骨质相对较好,可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而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时则需考虑内固定的稳定性等问题。
人工关节置换术:对于高龄、骨折严重粉碎或伴有严重骨质疏松、预计内固定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人工股骨头置换或全髋关节置换术。人工关节置换能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卧床并发症,但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尤其是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心肺等基础疾病,需在术前充分评估患者全身状况,确保手术安全。
三、康复护理
1.术后早期康复:术后早期进行患肢肌肉等长收缩锻炼,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同时进行足踝部的屈伸活动等。不同年龄患者康复训练的强度和进度需逐步调整,年轻患者可适当加快康复进度,老年患者则需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移位等情况。
2.中期及后期康复:随着骨折愈合进展,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训练、负重训练等。在康复过程中要定期复查X线,了解骨折愈合情况,根据愈合情况调整康复方案。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尤其是老年患者可能因长期患病等因素存在焦虑等情绪,需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帮助患者积极配合康复训练。
四、预防措施
1.针对老年人:应积极预防骨质疏松,通过补充钙剂、维生素D,适当进行负重运动等方式,增加骨密度。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防摔,改善居住环境,去除障碍物,使用扶手等辅助设施,降低跌倒风险,因为老年人是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高发人群,跌倒往往是导致骨折的主要原因之一。
2.对于其他人群: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创伤,尤其是从事高危职业或进行高风险活动时要做好防护措施,减少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