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治疗包括抗生素治疗,需早期足量联合用药且持续至体温正常等后2-3周;手术治疗,抗生素治疗无改善时钻孔引流或开窗减压,有死骨等情况则死骨清除及病灶清除;支持疗法,给予营养支持及对症处理;康复治疗,早期功能锻炼防肌肉萎缩等,定期复查观察恢复及并发症。
一、抗生素治疗
1.早期足量联合用药:应尽早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的广谱抗生素,随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时,常选用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等。使用抗生素的原则是早期、足量、联合,以迅速控制感染,防止病情进展。这是因为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早期有效的抗生素治疗能及时杀灭病原菌,阻止感染进一步扩散。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其肝肾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选择抗生素时需注意药物的代谢特点,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过量。
2.用药持续时间:一般抗生素需持续使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2-3周。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抗生素治疗,以彻底清除体内的病原菌,防止急性骨髓炎转为慢性骨髓炎。在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体温、感染指标等,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手术治疗
1.钻孔引流或开窗减压:当抗生素治疗48-72小时后病情无明显改善时,应及时进行手术。通过钻孔或开窗的方式,引流脓液,减轻骨膜下及骨髓腔内的压力,防止炎症进一步扩散和死骨形成。手术可以直接清除局部的感染病灶,为抗生素的作用提供更好的局部环境。对于儿童患者,手术操作要更加精细,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的组织和结构,如骨骺等,因为儿童的骨骺尚未完全闭合,损伤可能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
2.死骨清除及病灶清除:如果患者出现死骨形成、窦道经久不愈等情况,需要进行死骨清除及病灶清除手术。通过手术将死骨、感染的肉芽组织等清除,促进病变部位的愈合。在手术过程中,要彻底清除病灶,防止残留的感染组织导致病情复发。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的操作难度和术后恢复情况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可能术后恢复相对较慢,需要更加注重术后的护理和康复。
三、支持疗法
1.营养支持:患者由于感染消耗较大,需要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求。例如,可以多食用瘦肉、鱼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2.对症处理:对于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适当的药物降温,但要注意儿童患者的体温调节特点,避免过度降温导致体温不升等情况。同时,要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患者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可适当给予止痛药物,但要谨慎选择,避免影响对病情的观察。
四、康复治疗
1.功能锻炼: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早期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例如,对于下肢骨髓炎患者,可进行肌肉收缩等长运动,随着病情的恢复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范围。儿童患者在进行功能锻炼时,要根据其年龄和病情程度进行合理指导,避免过度活动导致病情加重。
2.定期复查:治疗过程中要定期复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感染指标,以及进行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观察病情的恢复情况和有无并发症发生。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关注骨骼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进行相关的检查评估,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