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脐部感染败血症需从诊断、治疗、护理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方面处理,诊断通过观察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脐部局部处理和抗生素治疗,护理涵盖脐部护理、生命体征监测和营养支持,早产儿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要点。
一、新生儿脐部感染败血症的诊断
1.临床表现观察
脐部表现:新生儿脐部可见红肿、渗液,甚至有脓性分泌物,脐轮周围皮肤可能有红晕,严重时可波及周围组织。不同日龄、不同体质的新生儿表现可能有差异,早产儿由于免疫力相对更低,脐部感染进展可能更迅速。
全身表现:可能出现体温异常,足月儿可能体温不升或发热,早产儿体温波动更明显;还可能有精神萎靡、拒奶、反应差等表现,对于有基础病史如胎膜早破等情况的新生儿更需密切关注全身状态变化。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能升高,C反应蛋白(CRP)等炎症指标会升高,不同日龄新生儿正常血常规范围不同,通过对比可辅助判断感染情况。
血培养:是诊断败血症的金标准,需在使用抗生素前采集血标本,多次血培养可提高阳性率,对于有脐部感染表现的新生儿应尽早进行血培养以明确是否有病原菌感染。
二、新生儿脐部感染败血症的治疗
1.脐部局部处理
清洁消毒: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脐部,去除脓性分泌物等污垢,再用碘伏消毒脐部,每日2-3次,操作时要注意无菌原则,避免二次感染,对于皮肤娇嫩的新生儿,操作要轻柔。
引流处理:若脐部有脓肿形成,需进行切开引流,引流出脓液,促进感染灶的愈合,引流后要继续加强局部的清洁消毒护理。
2.抗生素治疗
根据血培养结果选药:一旦血培养有病原菌生长,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耐酶青霉素等,革兰阴性菌感染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等,用药时要考虑新生儿的肝肾功能发育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种类和剂量。
三、新生儿脐部感染败血症的护理
1.脐部护理
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尽量避免脐部被尿液、粪便等污染,尿布应覆盖在脐部下方,不要遮盖脐部,每次换尿布后要重新检查脐部并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对于早产儿和低体重儿,脐部护理更要精细,防止感染加重。
2.生命体征监测
密切监测体温、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每2-4小时监测一次,及时发现体温等生命体征的异常变化并处理,对于体温不升的新生儿要注意保暖,但避免过度保暖导致脱水等情况,根据新生儿的体重、日龄等调整保暖措施。
3.营养支持
保证新生儿充足的营养摄入,能吸吮的新生儿尽量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等营养成分有利于新生儿恢复,对于不能吸吮或吸吮力弱的新生儿可采用鼻饲等方式保证营养供给,营养支持要根据新生儿的个体情况制定合理的喂养方案,满足其生长发育需求。
四、特殊人群(早产儿等)的注意事项
1.早产儿
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更差,脐部感染败血症的病情进展可能更快,在治疗过程中要更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因为早产儿的肝肾功能更不完善,药物代谢能力弱,所以在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时要更加谨慎,根据其体重、日龄调整药物相关参数,同时要注意维持内环境稳定,如电解质平衡等。
2.有基础病史新生儿
对于有胎膜早破、母亲孕期感染等基础病史的新生儿,脐部感染败血症的发生风险更高,在护理和治疗过程中要加强监测和护理力度,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肺炎、脑膜炎等,一旦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