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包括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子宫收缩乏力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表现为胎盘娩出后子宫收缩不良、阴道流血增多;胎盘因素有胎盘部分残留、粘连或植入,分别与胎盘残留、子宫内膜受损等有关,表现为胎盘不完整、粘连紧密或植入等;软产道损伤由分娩、年龄等因素引起,表现为阴道立即流血且有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因全身性疾病、既往病史等导致,表现为阴道持续流血且血液不凝、有全身多部位出血倾向。
一、子宫收缩乏力
1.原因及机制
年龄因素:年轻初产妇(尤其是<20岁)子宫肌纤维发育可能不够成熟,经产妇(尤其是多次妊娠分娩者)子宫肌纤维容易变性、结缔组织增生,都可能导致子宫收缩乏力。例如,多次妊娠使子宫肌层内弹力纤维组织增多,影响子宫正常收缩。
生活方式因素:孕期体重过度增加,会使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产后子宫肌纤维不能有效收缩。另外,产程过长、产妇过度疲劳等也会影响子宫收缩。比如,产程超过24小时的产妇,产后子宫收缩乏力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病史因素:有子宫肌瘤、子宫畸形等子宫病变的女性,产后子宫收缩可能受影响。子宫肌瘤会影响子宫肌层的正常收缩功能,子宫畸形会导致子宫肌纤维分布异常,从而影响产后子宫收缩。
具体表现:胎盘娩出后,子宫收缩不良,宫底升高,子宫质软,阴道流血量增多,血色暗红,可伴有血块。
二、胎盘因素
1.胎盘部分残留
原因及机制:胎盘小叶或副胎盘残留于宫腔内,影响子宫收缩。多由于胎盘剥离不全、胎盘娩出时损伤等原因引起。例如,人工剥离胎盘时,部分胎盘组织被遗漏在宫腔内。
相关因素:对于有多次人工流产史的女性,子宫内膜受损,胎盘容易粘连或植入,增加胎盘残留的风险。
具体表现:胎盘娩出后检查发现胎盘胎膜不完整,阴道流血量多,可持续不断。
2.胎盘粘连或植入
原因及机制:胎盘粘连多因子宫内膜炎、多次人工流产等使子宫内膜受损,胎盘绒毛植入子宫肌层。胎盘植入则是更严重的情况,绒毛侵入子宫肌层甚至达浆膜层。
病史因素:有多次刮宫史、剖宫产史等的女性,发生胎盘粘连或植入的几率增加。剖宫产手术使子宫蜕膜受损,再次妊娠时胎盘容易植入。
具体表现:胎盘全部或部分粘连于宫壁,徒手剥离时发现胎盘与宫壁粘连紧密,强行剥离时会引起大量出血。胎盘植入时,徒手剥离无法将胎盘完整剥离,出血汹涌。
三、软产道损伤
1.原因及机制
分娩因素:胎儿过大、产程过快、助产操作不当等都可能导致软产道损伤。例如,急产时胎儿过快通过产道,容易造成宫颈、阴道、会阴等部位的撕裂伤。
年龄因素:高龄产妇的软产道弹性和韧性相对较差,更容易发生软产道损伤。
具体表现:阴道分娩后立即出现阴道流血,色鲜红,量可多可少,检查可见软产道有明显的裂伤。如宫颈裂伤可延伸至子宫下段,阴道裂伤可累及深层组织。
四、凝血功能障碍
1.原因及机制
全身性疾病:患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或者孕期并发重度子痫前期-子痫、羊水栓塞等严重并发症,会影响凝血功能。例如,羊水栓塞时,羊水内的促凝物质进入母体血液循环,激活凝血系统,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病史因素:有既往凝血功能异常病史的女性,产后出血多是凝血功能障碍的高危人群。
具体表现:表现为阴道持续流血,血液不凝,可伴有全身多部位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鼻出血、血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