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可以治疗,治疗包括去除诱因,如针对感染、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等诱因进行处理;减少肠道内氨等含氮物质的生成与吸收,如饮食调整、清洁肠道、抑制肠道细菌生长;促进体内氨的代谢,应用降氨药物;调节神经递质,使用GABA/BZ复合受体拮抗剂;对严重患者采用人工肝治疗;还有儿童和老年肝性脑病的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去除诱因
感染相关诱因:如果是因感染导致肝性脑病,需积极寻找感染灶,如肺部感染、腹腔感染等,根据感染病原体选用合适的抗感染药物。例如,若为细菌感染,可能会使用抗生素,但需考虑肝脏功能对药物代谢的影响,选择对肝脏负担较小的药物。
消化道出血相关诱因:对于消化道出血引起的肝性脑病,要及时止血,可采取药物止血(如应用生长抑素等)、内镜止血等措施,同时纠正出血导致的贫血和血容量不足等情况,减少肠道内积血,因为肠道内积血会被肠道细菌分解产生大量氨等含氮物质,加重肝性脑病。
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诱因:肝性脑病患者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如低钾性碱中毒等,需及时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失衡。比如纠正低钾血症,可通过口服或静脉补充钾剂;纠正碱中毒可根据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理,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因为电解质和酸碱失衡会影响神经递质的平衡等,诱发或加重肝性脑病。
二、减少肠道内氨等含氮物质的生成与吸收
饮食调整:限制蛋白质摄入,急性期应禁食蛋白质,给予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饮食,保证热量供应。病情好转后可逐渐增加蛋白质摄入,以植物蛋白为宜,因为植物蛋白含蛋氨酸、芳香族氨基酸较少,产氨少。
清洁肠道:可使用乳果糖口服或保留灌肠,乳果糖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为乳酸和醋酸,降低肠道pH值,减少氨的吸收,并促进血液中的氨渗入肠道排出体外;也可使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性溶液(如稀醋酸溶液)灌肠,清除肠道内积血等,减少氨的产生。
抑制肠道细菌生长:可口服抗生素,如甲硝唑、利福昔明等,抑制肠道产尿素酶的细菌,减少氨的生成。但需注意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等问题,要权衡利弊。
三、促进体内氨的代谢
应用降氨药物:常用的有L-鸟氨酸-L-门冬氨酸,它能促进体内氨的代谢,通过参与三羧酸循环及鸟氨酸循环,使氨生成尿素排出体外。
四、调节神经递质
GABA/BZ复合受体拮抗剂:如氟马西尼,可拮抗内源性苯二氮所致的神经抑制,但有一定的禁忌证和不良反应,需谨慎使用,尤其对于有癫痫病史等特殊人群要密切观察。
五、人工肝治疗
对于严重的肝性脑病患者,人工肝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通过清除血液中的毒性物质,暂时替代肝脏的部分功能,为肝脏的恢复创造条件。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肝性脑病:儿童肝性脑病多与遗传代谢性肝病等相关,在治疗上需更加谨慎。例如在饮食调整时,要保证儿童的生长发育营养需求,蛋白质的限制需在满足基本营养的前提下进行。药物使用上要避免使用对儿童肝脏毒性大或可能影响神经发育的药物,人工肝治疗等也要根据儿童的体重、肝肾功能等调整治疗方案。
老年肝性脑病: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药物代谢缓慢,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降氨药物的使用要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调整,避免药物在体内蓄积导致不良反应加重。同时,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肝性脑病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以及肝性脑病治疗对基础疾病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