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是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致全身性炎症反应,病因有自身因素和病原体感染,早期症状不典型,典型有黄疸等表现,诊断靠病史、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治疗用抗生素及支持治疗,预防从孕期保健、产时处理和新生儿护理入手。
一、定义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病原体以细菌为主,也可由真菌、病毒等引起。
二、病因
新生儿自身因素: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屏障功能差,皮肤、黏膜薄嫩易破损,胃酸少,呼吸道纤毛运动差等,为病原体入侵提供了便利条件。如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发生败血症的风险越高。
病原体感染:常见的病原菌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我国多年来一直以葡萄球菌最多见,其次为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杆菌。感染途径可分为产前、产时和产后。产前感染多因母亲孕期有感染性疾病,病原体通过胎盘传给胎儿;产时感染多与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等有关;产后感染往往是细菌从皮肤、黏膜、脐部、呼吸道、消化道等侵入,如脐部感染是新生儿败血症常见的感染途径,脐带残端未妥善处理时,细菌易在局部繁殖并进入血液循环。
三、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表现常不典型,主要有反应差、嗜睡、发热或体温不升、少吃(奶量明显减少或拒乳)、少哭、少动等,有时仅表现为体重不增。
典型症状
黄疸:可表现为生理性黄疸加重或消退延迟,部分患儿黄疸为败血症的唯一表现。
出血倾向: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呕血、便血、肺出血等。
休克:皮肤花纹、脉细速、血压下降、尿少或无尿等。
其他:可出现肝脾肿大,一般为轻至中度肿大;有的患儿可发生脑膜炎、肺炎等并发症。
四、诊断
病史:详细询问母亲孕期有无感染、胎膜早破时间、分娩过程中有无感染迹象等。
临床表现:根据上述不典型或典型的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增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血小板计数减少等。
血培养:是确诊新生儿败血症的金标准,应在使用抗生素前抽取静脉血进行培养,同时应做厌氧菌和真菌培养,以提高阳性率。
C-反应蛋白(CRP):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败血症时CRP明显升高,且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
降钙素原(PCT):PCT在败血症时明显升高,可作为诊断和监测败血症的指标之一。
五、治疗
抗生素治疗:一旦怀疑新生儿败血症,在未获得血培养结果前即应选用抗生素治疗,以后根据血培养结果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调整用药。用药原则为早期、足量、足疗程,静脉给药。
支持治疗
保暖:维持新生儿体温在36.5-37.5℃,根据新生儿的体重、日龄等调节中性温度,保证新生儿处于适宜的热环境中。
供氧:有呼吸困难、发绀等情况时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及时纠正新生儿出现的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维持内环境稳定。
供给充足的营养:保证新生儿摄入足够的热量和液体,可经口喂养或静脉营养支持。
六、预防
孕期保健:孕妇应注意孕期卫生,积极治疗孕期感染性疾病,避免胎膜早破等情况发生。
产时处理:分娩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如胎膜早破时间过长、产程延长等情况时,应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新生儿护理: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脐部严格消毒护理,注意口腔、呼吸道等部位的清洁卫生,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对于低出生体重儿、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应加强监测,密切观察其一般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