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是胆囊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多由急性胆囊炎迁延或开始即为慢性过程,病因有胆囊结石、细菌感染、神经代谢因素等,临床表现有腹痛、消化不良等,诊断靠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治疗有一般、药物、手术治疗,不同人群如儿童、女性、老年人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病因
胆囊结石:是最常见的病因,结石可引起胆囊黏膜损伤,导致胆汁引流不畅,反复刺激胆囊壁引发慢性炎症。据流行病学研究,约90%-95%的慢性胆囊炎患者伴有胆囊结石。
细菌感染:某些病原菌如大肠埃希菌等可感染胆囊,引发炎症,在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未彻底治愈时,易转为慢性。
神经、代谢因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可能影响胆囊的收缩和排空功能,从而诱发慢性胆囊炎。比如女性在生理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慢性胆囊炎的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临床表现
腹痛:多为右上腹隐痛或胀痛,疼痛可放射至右肩部或背部,进食油腻食物后常可诱发或加重疼痛。部分患者疼痛症状不典型,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饱胀等。
消化不良:患者可出现嗳气、反酸、腹胀、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这与胆囊收缩功能减退,胆汁排泄不畅影响消化功能有关。
其他:少数患者可出现轻度黄疸,多与胆囊炎症导致胆管轻度梗阻有关。
诊断
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可发现胆囊壁增厚、毛糙,胆囊萎缩或增大,胆囊内结石等情况。超声下胆囊壁厚度超过3mm通常考虑慢性胆囊炎可能。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胆囊壁的情况以及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诊断慢性胆囊炎有一定帮助,可发现胆囊壁的增厚、钙化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若合并感染时白细胞可轻度升高。肝功能检查多数情况下正常,当合并胆管梗阻时,胆红素可轻度升高。
治疗
一般治疗:患者应注意饮食调节,避免进食高脂、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以减少胆囊的刺激。对于肥胖患者,应适当减轻体重,因为肥胖是慢性胆囊炎的危险因素之一。
药物治疗:可使用利胆药物,如熊去氧胆酸等,促进胆汁排泄,减轻症状。当患者出现右上腹疼痛等症状时,可使用消炎止痛药物缓解症状,但药物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难以彻底治愈慢性胆囊炎。
手术治疗:对于有明显症状、胆囊结石较大、胆囊萎缩或怀疑恶变等情况的患者,应考虑行胆囊切除术。手术方式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开腹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创伤小、恢复快,是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
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慢性胆囊炎相对少见,多与先天性胆道畸形等因素有关。儿童患者在诊断时需特别注意与其他引起右上腹疼痛的疾病鉴别,如肠套叠等。治疗上应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如调整饮食等,若病情需要手术,应选择对儿童创伤小的手术方式,并加强术后护理,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女性:女性在生理期、妊娠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慢性胆囊炎的发病或症状加重风险可能增加。生理期女性要注意情绪调节和饮食;妊娠期女性需密切监测病情,因为手术等治疗在妊娠期有一定风险,应在产科和外科等多学科评估下进行处理;哺乳期女性若需药物或手术治疗,要考虑对哺乳的影响。
老年人:老年人慢性胆囊炎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在诊断和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在手术前后要严格控制血糖,以降低手术风险;合并冠心病的患者,要评估手术对心脏功能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