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骨折微创手术包括术前准备(评估患者与物品准备)、手术操作(体位摆放、穿刺定位、建立通道、置入内固定、冲洗缝合)、术后注意事项(生命体征等观察、康复护理、并发症预防处理)。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一般情况:需全面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等。对于老年患者,要关注其心肺功能等基础疾病情况,因为这会影响手术耐受性;年轻患者若有特殊生活方式(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等),需考虑骨折对其生活的影响程度。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评估腰椎骨折的类型、严重程度等。
影像学检查:通常需要进行X线、CT及MRI检查。X线可初步了解腰椎骨折的大致情况,如骨折的部位、椎体的形态等;CT能更清晰地显示骨折处的细节,包括椎体骨折的粉碎程度、椎管内情况等;MRI有助于评估脊髓、神经等软组织的损伤情况。
2.物品准备:准备好微创手术所需的器械,如穿刺针、导丝、工作通道系统等,同时准备好相关的冲洗液等物品。
二、手术操作步骤
1.体位摆放:患者一般采取俯卧位,在腹部垫枕,使腹部悬空,以减轻腹部压力,同时有利于腰椎的显露和操作。要确保患者的呼吸、循环不受影响,正确固定患者的身体,避免在手术过程中移位。
2.穿刺定位:在C型臂X线机透视引导下,确定穿刺进针点。一般根据骨折的节段选择合适的进针点,通过穿刺针到达椎体前缘皮质。
3.建立工作通道:沿穿刺针置入导丝,然后通过扩张器逐步扩张,建立工作通道。在扩张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感染。
4.置入内固定装置:通过工作通道置入椎体成形或椎弓根螺钉等内固定器械。如果是椎体成形术,可通过工作通道将骨水泥注入骨折椎体,恢复椎体高度和强度;如果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则按照标准的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将螺钉置入相应的椎弓根内,然后连接棒等装置进行固定。
5.冲洗缝合:手术结束后,冲洗手术部位,清除残留的血液和碎屑等,然后缝合切口,覆盖无菌敷料。
三、术后注意事项
1.一般观察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对于老年患者和有基础心肺疾病的患者,更要加强监测,因为手术可能对其心肺功能产生一定影响。
切口情况观察:观察手术切口有无渗血、渗液,切口周围有无红肿等感染迹象。
2.康复护理
卧床休息与早期活动:患者术后需适当卧床休息,但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进行康复锻炼。对于年轻患者,可根据恢复情况逐步增加活动量;老年患者则要根据其身体状况,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适度的床上活动,如四肢的屈伸活动等,以预防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功能锻炼:术后一段时间后,可逐步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等,促进腰椎功能的恢复。例如,可指导患者进行五点支撑法等简单的腰背肌锻炼动作,但要注意锻炼的强度和频率,避免过度劳累。
3.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感染: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是预防感染的关键。如果发生切口感染等情况,需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必要时进行切口清创等处理。
神经损伤: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下肢的感觉、运动功能等。如果出现下肢麻木、无力等神经损伤症状,需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如MRI等),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神经营养药物应用等(药物仅提及名称,不涉及具体使用指导)。
骨水泥相关并发症:如果是椎体成形术,需注意观察有无骨水泥渗漏等情况。骨水泥渗漏可能导致椎管内、血管内等部位的并发症,一旦发现异常,需及时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