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肠胃病是一组表现为慢性或反复发作胃肠道症状、无结构性或生化异常的疾病,常见类型有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肠易激综合征,前者有特定症状及相关诱因,后者症状多样及对应诱因,诊断依罗马标准,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依症状选药且考虑人群特点),需综合多因素个体化治疗。
常见类型及特点
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和早饱感等,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多种症状合并出现。其发生可能与胃肠动力障碍、内脏高敏感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例如,部分患者可能因长期精神压力大,导致胃肠动力减慢,食物在胃内排空延迟,从而出现餐后饱胀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一般来说,中青年相对常见,女性与男性发病率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在一些研究中发现,女性可能在精神心理因素影响下更易受其影响。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饮食不规律、吸烟、饮酒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有焦虑、抑郁等精神病史的人群,患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几率相对较高。
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主要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等。病因涉及胃肠动力异常、内脏感觉过敏、肠道感染后、精神心理因素等。比如,肠道感染后,肠道黏膜的神经调节功能可能发生改变,导致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各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略多于男性。生活方式中,饮食因素如摄入过多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对某些食物过敏,可能诱发症状。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常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例如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的人群,患肠易激综合征的可能性增加。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患病风险可能相对较高。
诊断标准
主要依据罗马标准,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罗马标准要求存在以下一项或多项: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并且经过相关检查(如胃镜、腹部超声等)排除了器质性疾病。肠易激综合征的罗马标准则要求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月至少有3天出现症状,同时伴有以下2项或多项:排便后症状改善;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都需要调整生活方式。比如,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应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进餐,避免过饱,避免食用诱发症状的食物;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同样要注意饮食规律,避免食用可能诱发症状的食物,如乳制品、豆类等。精神心理因素对功能性肠胃病影响较大,对于有明显精神心理问题的患者,无论是功能性消化不良还是肠易激综合征,都建议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例如,对于儿童功能性肠胃病患者,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对于老年功能性肠胃病患者,家属要多给予关心,缓解其可能存在的焦虑、抑郁情绪。
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症状选择药物,如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有餐后饱胀、早饱等症状时,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伴有上腹痛、烧灼感等症状时,可使用抑酸剂等。肠易激综合征伴有腹泻的患者可使用止泻药物,伴有便秘的患者可使用通便药物等,但药物使用需谨慎,尤其要考虑不同人群的特点,如儿童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不恰当药物,老年患者要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与其他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等。
功能性肠胃病是一类较为常见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诊断需依据特定标准,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多方面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