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兆流产指妊娠28周前出现少量阴道流血及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常见原因有胚胎因素(染色体异常)、母体因素(全身性疾病、内分泌异常等)、父亲因素(精子染色体异常)、环境因素;临床表现为阴道流血、腹痛;诊断靠妇科检查、超声检查、孕激素测定;处理包括一般处理和保胎治疗,预后因情况而异;高龄孕妇和有不良孕史孕妇需更谨慎关注和处理。
常见原因
胚胎因素:染色体异常是早期流产最常见的原因,约占50%-60%。无论是精子还是卵子存在染色体异常,都可能影响胚胎发育,导致先兆流产。例如,高龄孕妇的卵子染色体异常概率增加,其发生先兆流产的风险相对较高。
母体因素
全身性疾病:孕妇患有严重感染、高热疾病时,细菌毒素或病毒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影响胚胎发育;孕妇患有严重贫血、心力衰竭等疾病,可导致胎儿缺氧,引起先兆流产。
内分泌异常:如黄体功能不全,怀孕后黄体分泌的孕激素不足,不能维持胚胎的正常发育;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也会影响胚胎的生长发育,增加先兆流产的发生几率。
免疫功能异常:孕妇自身免疫功能紊乱,体内产生抗磷脂抗体等,可导致胎盘血管血栓形成,影响胚胎的血液供应,引发先兆流产。
子宫异常:子宫畸形,如纵隔子宫、双角子宫等,会影响胚胎的着床和发育;子宫肌瘤,尤其是黏膜下子宫肌瘤,可影响宫腔内环境,导致先兆流产。
创伤:过度劳累、剧烈运动、性交过度等外力刺激可能引起子宫收缩,导致先兆流产。例如,孕妇进行重体力劳动后可能出现阴道流血、腹痛等先兆流产表现。
父亲因素:精子染色体异常可导致胚胎发育异常,增加先兆流产的风险。
环境因素:孕妇过多接触某些有害化学物质,如甲醛、苯等,或长期处于高辐射环境中,可能引起先兆流产。
临床表现
阴道流血:少量阴道流血,血色可为鲜红色、粉红色或暗红色。流血量一般少于月经量,流血持续时间可长可短。
腹痛:出现阵发性下腹部疼痛或腰背部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部分孕妇仅感下腹部坠胀不适,而部分孕妇疼痛较为剧烈。
诊断方法
妇科检查:检查宫颈是否扩张,羊膜囊是否突出等情况。若宫颈口未开,胎膜未破,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多考虑为先兆流产。
超声检查:通过超声可以观察胚胎的发育情况,如胚胎是否存活、有无胎心搏动等。超声还可协助判断是否存在子宫畸形、子宫肌瘤等异常情况。
孕激素测定:测定孕妇血清中的孕激素水平,若孕激素水平较低,提示胚胎发育可能不良,先兆流产的可能性较大。
处理及预后
处理措施
一般处理:孕妇需要适当休息,禁止性生活,减少不必要的阴道检查。
保胎治疗:对于黄体功能不全的孕妇,可给予孕激素制剂进行保胎治疗;对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孕妇,需补充甲状腺素。
预后:经过适当处理后,部分孕妇可继续妊娠,胚胎发育正常;若胚胎本身存在严重染色体异常等不可修复的问题,可能发展为难免流产。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高龄孕妇:高龄孕妇发生先兆流产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其卵子质量下降,染色体异常概率增加。这类孕妇更应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一旦出现阴道流血、腹痛等先兆流产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相应处理。
有不良孕史孕妇:既往有过先兆流产、流产等不良孕史的孕妇,再次怀孕时发生先兆流产的可能性较大。这类孕妇在怀孕早期应更加谨慎,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产检和保胎等措施,定期监测孕激素水平、超声检查胚胎发育情况等,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