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活动期是胃黏膜炎症活跃阶段,显微镜下可见固有层多中性粒细胞浸润,有糜烂、充血、水肿等损伤表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生活方式、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是致病因素,与非活动期在炎症细胞浸润及黏膜损伤程度上有区别,了解其相关情况对疾病诊治意义重大。
一、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活动期的定义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活动期是指胃黏膜发生了炎症性改变且处于活跃阶段。胃黏膜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出现了以中性粒细胞浸润等为特征的炎症活动状态。
二、相关病理表现及指标意义
1.炎症细胞浸润
在显微镜下可见胃黏膜固有层中有较多的中性粒细胞浸润,这是炎症处于活动期的一个重要病理指标。中性粒细胞的聚集表明机体的免疫反应处于活跃状态,正在对胃黏膜的损伤因素进行应对。例如,当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刺激胃黏膜时,会引发中性粒细胞向炎症部位聚集,从而体现为活动期的病理表现。
2.黏膜损伤情况
胃黏膜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糜烂、充血、水肿等损伤表现。充血表现为胃黏膜的血管扩张,颜色发红;水肿则使胃黏膜显得肿胀;糜烂是胃黏膜表面的上皮发生缺损,形成小的破损面。这些损伤表现都提示炎症处于活动阶段,因为如果是非活动期,炎症反应相对较轻,这些明显的损伤表现可能不突出。
三、可能的致病因素及对不同人群的影响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对于各年龄段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常见的致病因素。在儿童中,如果感染幽门螺杆菌,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慢性炎症会干扰营养物质的吸收等。对于成年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导致胃黏膜持续受到刺激,使得炎症难以消退而处于活动期。例如,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中,相当一部分处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活动期,而且幽门螺杆菌产生的尿素酶等物质会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破坏胃黏膜的防御屏障,进而维持炎症的活动状态。
2.不良生活方式
长期吸烟、饮酒的人群更容易出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活动期。吸烟时,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会进入胃部,刺激胃黏膜;饮酒会直接损伤胃黏膜,破坏胃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对于女性而言,长期不良的生活方式同样会增加胃黏膜损伤的风险。比如,长期大量饮酒的女性,其胃黏膜炎症往往更易处于活动期,因为酒精对胃黏膜的持续刺激会打破胃黏膜的修复与损伤的平衡,使得炎症持续存在并处于活动状态。
3.其他因素
一些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也可能并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活动期。自身免疫反应可能会错误地攻击胃黏膜,导致炎症持续处于活动期。例如,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的紊乱,更容易出现胃黏膜的炎症活动。
四、与非活动期的区别
1.炎症细胞浸润差异
非活动期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以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而活动期主要是中性粒细胞浸润。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相对较为慢性,炎症反应程度较轻,而中性粒细胞浸润提示炎症处于较为活跃的阶段,机体的急性免疫反应更为明显。
2.黏膜损伤程度差异
非活动期胃黏膜的损伤相对较轻,可能仅有轻度的充血、水肿,或者基本没有明显的糜烂等严重损伤表现。而活动期胃黏膜的损伤更明显,充血、水肿更为严重,糜烂等情况较为常见,这是两者在黏膜损伤程度上的重要区别。
总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活动期是胃黏膜炎症处于活跃状态的一种病理阶段,了解其相关表现、致病因素等对于诊断和治疗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不同人群由于自身特点在发病和病情发展上可能存在差异,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评估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