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其能在胃内生存并损伤胃黏膜引发炎症;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高盐、暴饮暴食、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会损伤胃黏膜;某些药物长期服用会因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损伤胃黏膜保护屏障;自身免疫因素可致机体攻击胃黏膜引发炎症;长期精神压力过大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功能;年龄增长使胃黏膜防御和修复功能下降,老年人更易患病,且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因各自特点受不同因素影响。
不良饮食习惯
长期高盐饮食:高盐饮食会损伤胃黏膜的保护屏障。高浓度的盐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使胃黏膜的防御功能下降,容易引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例如,长期摄入过咸的腌制食品等,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因长期高盐饮食增加患病风险,儿童若长期食用过咸食物也会对尚未发育完善的胃黏膜造成不良影响。
暴饮暴食:暴饮暴食会使胃的负荷过重,胃黏膜需要过度分泌胃酸来消化食物,过长时间的胃酸刺激容易损伤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等炎症改变。无论哪个年龄段的人群,长期暴饮暴食都可能引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儿童如果饮食无节制,过度进食也会影响胃的正常功能。
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长期食用辛辣食物(如辣椒等)、过度饮酒等会对胃黏膜产生强烈的刺激。酒精会直接损伤胃黏膜,使胃黏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胃黏膜充血、糜烂等;辛辣食物中的辣椒素等成分会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的炎症反应。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长期接触这些刺激性食物都可能增加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几率,例如成年男性若长期大量饮酒,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长期服用也可引起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例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会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其合成减少会导致胃黏膜保护屏障受损,容易引发胃黏膜的炎症、糜烂甚至溃疡等病变,进而可能发展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的反应不同,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服用此类药物时更易出现胃黏膜损伤相关问题;儿童一般应尽量避免使用此类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若因病情需要使用,需在医生严格评估下谨慎应用。
自身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因素也可能参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当自身免疫机制紊乱时,机体产生的自身抗体可能攻击胃黏膜的壁细胞等结构,导致壁细胞数量减少,胃酸分泌减少,进而影响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引发炎症反应。自身免疫性相关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在不同年龄和性别人群中均有发生,但相对来说在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易患人群中更需关注,例如患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疾病等)的人群,其发生自身免疫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风险可能增加。
其他因素
长期精神压力过大:长期精神压力过大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的功能。当人体处于长期紧张、焦虑等状态时,会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影响胃的蠕动和胃酸分泌等,使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和修复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引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因长期精神压力大而患病,儿童若长期处于紧张的学习环境等压力下,也可能对胃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胃黏膜的防御和修复功能会逐渐下降。老年人胃黏膜萎缩、变薄,细胞更新速度减慢,对各种损伤因素的抵抗力减弱,更容易发生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例如,老年人群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相对较高,这与年龄相关的胃黏膜生理功能衰退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