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可通过症状表现、相关病史及诱因询问、医学检查辅助判断,症状有消化道的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及全身的发热、乏力等,病史诱因涉及饮食、感染、用药等,检查包括血常规、粪便常规、病原学检查等,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
消化道症状:
腹痛:多为腹部不适或隐痛,部位不固定,不同病因引起的胃肠炎腹痛特点略有差异。例如细菌感染导致的胃肠炎,可能出现较为明显的阵发性腹痛;而病毒感染引起的可能腹痛相对较轻。一般来说,炎症刺激胃肠道黏膜及周围组织会引发疼痛感觉。
腹泻:是胃肠炎常见症状之一,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性状多样,可为稀水样便、黏液便甚至脓血便。如果是急性胃肠炎,腹泻可能较为频繁,一天可达数次至十余次不等;慢性胃肠炎引起的腹泻相对次数可能稍少,但会反复出现。例如感染了志贺菌等细菌后,可能出现黏液脓血便。
恶心呕吐:炎症刺激胃肠道,导致胃肠蠕动紊乱,引起恶心,进而可能出现呕吐症状。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能含有胆汁等。
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胃肠炎患者会出现发热表现,多由病原体感染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所致。细菌感染常可引起中度至高热,体温可在38℃-39℃甚至更高;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一般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通常在37.5℃-38.5℃左右。但也有少数情况,如老年人或免疫力低下者感染时,发热可能不典型,体温升高不明显。
乏力:由于机体处于炎症反应状态,能量消耗增加,同时胃肠道功能紊乱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患者会感觉全身乏力,活动耐力下降。
相关病史及诱因询问
饮食因素:近期是否食用过不洁食物,如变质的肉类、过期的奶制品、被污染的水果蔬菜等。例如食用了被大肠杆菌污染的食物后,较易引发大肠杆菌性胃肠炎。还需关注是否进食过多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这类食物可能刺激胃肠道黏膜,诱发胃肠炎。
感染史:是否接触过胃肠炎患者,有无近期旅游史,因为某些地区的水源或食物可能存在特定病原体感染风险,如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旅游后,可能感染幽门螺杆菌等病原体引发胃肠炎。另外,有无服用某些可能损伤胃肠道黏膜的药物史,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等),长期或大量服用这类药物可能导致药物性胃肠炎。
医学检查辅助判断
血常规检查: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胃肠炎,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WBC)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通常会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轻度降低,淋巴细胞百分比可能相对升高。例如细菌感染导致的急性胃肠炎患者,血常规显示WBC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大于70%。
粪便常规检查:观察粪便中有无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等。如果有白细胞,提示肠道有炎症反应;出现红细胞可能提示肠道黏膜有出血情况,常见于细菌性痢疾等感染性胃肠炎;发现脓细胞则多见于细菌感染导致的化脓性胃肠炎。例如细菌性肠炎患者的粪便常规中可检出较多白细胞和脓细胞。
病原学检查:根据病情需要,可能会进行粪便病原体培养,以明确具体的致病病原体,如培养出沙门菌、志贺菌等则可确诊相应的细菌性胃肠炎;对于病毒感染,可通过核酸检测等方法检测出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从而明确病毒感染性胃肠炎。
不同年龄阶段人群胃肠炎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胃肠炎可能因腹泻、呕吐导致脱水等情况更为严重,需密切关注其精神状态、尿量等;老年人胃肠炎症状可能不典型,需更细致地观察全身状况和进行相关检查;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机体抵抗力可能相对下降,更容易受胃肠炎影响等,在判断时都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