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的诊断涉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内镜检查。病史采集要询问症状、饮食等情况;体格检查包括生命体征和腹部检查;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粪便常规等;影像学检查有腹部超声、X线等;内镜检查有胃镜和结肠镜检查,各检查从不同方面帮助判断胃肠炎的病因、病情等以进行诊断和治疗。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包括腹泻的频率、大便的性状(如稀水样、黏液脓血便等)、是否伴有腹痛、腹痛的部位和性质,有无恶心、呕吐、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还要了解发病前的饮食情况,是否食用过不洁食物、生冷食物等,以及发病的时间、起病急缓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初步判断胃肠炎的可能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对于儿童患者,还需关注家长提及的喂养情况、近期接触其他患病儿童等情况;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了解基础疾病的相关情况及其对胃肠炎病情的影响。
二、体格检查
1.生命体征检查:测量体温,了解是否存在发热情况,体温升高可能提示感染性胃肠炎;测量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评估患者的一般状况,严重的胃肠炎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进而影响生命体征。
2.腹部检查:观察腹部有无隆起、胃肠型等,触诊腹部了解有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判断是否存在腹膜炎等情况,听诊肠鸣音,胃肠炎患者肠鸣音可能亢进或减弱等。儿童患者进行腹部检查时要更加轻柔,注意患儿的反应。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可帮助判断是否存在感染,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常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降低。对于儿童患者,血常规是评估感染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2.粪便常规:查看粪便中有无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卵等,若有白细胞提示可能存在肠道感染,红细胞增多可能提示肠道有出血情况,寄生虫卵阳性则提示有寄生虫感染导致的胃肠炎。
3.粪便病原学检查:如怀疑是细菌感染,可进行粪便细菌培养,明确致病菌种类,以便针对性选用抗生素;若考虑病毒感染,可进行病毒抗原检测等,例如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等,有助于明确病毒类型。对于婴幼儿患者,粪便病原学检查尤为重要,能帮助确定病因进行精准治疗。
4.血生化检查:包括电解质(如钾、钠、氯等)、肝肾功能等检查,了解患者有无脱水、电解质紊乱及肝肾功能损害情况。胃肠炎患者由于呕吐、腹泻易出现脱水和电解质失衡,通过血生化检查可及时发现并纠正。
四、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一般用于排除腹部其他器质性病变,如胆囊炎、阑尾炎等,对于胃肠炎本身诊断价值有限,但可辅助鉴别诊断。儿童患者进行腹部超声检查时要注意操作规范,减少辐射影响。
2.腹部X线:在某些情况下可用于协助诊断,如怀疑有肠梗阻等并发症时,腹部X线可显示肠管扩张、气液平面等征象。但对于胃肠炎的常规检查并非首选,一般是在有并发症可疑时才考虑。
五、内镜检查
1.胃镜检查:如果患者有上消化道症状,如上腹痛、恶心、呕吐等,怀疑为胃炎、胃溃疡等引起的胃肠炎,可进行胃镜检查,直接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情况,查看有无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病变。但对于急性胃肠炎患者,一般不首先进行胃镜检查,多在病情稳定后根据需要选择。
2.结肠镜检查:当患者有下消化道症状,如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怀疑为结肠炎等引起的胃肠炎时,可进行结肠镜检查,观察结肠黏膜的情况,明确有无炎症、溃疡、出血、息肉等病变。儿童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时需谨慎操作,根据患儿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和镇静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