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性骨折由正常骨骼受轻微外力致骨质量下降引发,骨折部位骨密度降低等,治疗针对基础病因抗骨质疏松等,预后与基础病控制相关;病理性骨折因骨骼本身病变致强度降低,有原发病征象,治疗先治原发病再处理骨折,预后依原发病而定,原发病良性则预后较好,恶性则较差。
一、定义与成因
生理性骨折:是在正常骨骼受到轻微外力时发生的骨折,常见于老年人骨质疏松等情况,随着年龄增长,骨量丢失,骨的微观结构破坏,骨强度下降,即使是日常轻度活动或应力作用下也可能引发骨折,比如老年人平地滑倒、咳嗽等情况下发生的髋部、椎体骨折等。
病理性骨折:是由骨骼本身存在病变,如骨肿瘤、骨髓炎、骨结核等疾病,使得骨骼强度降低,在受到轻微外力甚至无明显外力作用下就发生的骨折,例如骨肿瘤患者,肿瘤组织破坏了骨的正常结构,导致骨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丧失,易发生骨折。
二、骨折部位骨的状况
生理性骨折:骨骼本身的代谢等生理因素导致骨质量下降,整体骨密度降低、骨微结构改变,以骨质疏松为例,骨小梁变细、数量减少,骨皮质变薄,使得骨骼承受外力的能力减弱。
病理性骨折:骨折部位存在病变组织,病变组织取代了正常骨组织,破坏了骨的正常结构和力学性能,比如骨肿瘤部位,肿瘤细胞增殖占据骨组织空间,肿瘤组织的力学性能与正常骨组织不同,导致局部骨强度显著降低。
三、影像学表现
生理性骨折:X线、CT等影像学检查可见骨折线,骨折部位骨密度降低表现明显,例如椎体生理性骨折(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X线可见椎体高度变矮,椎体密度减低等表现。
病理性骨折:影像学上除了骨折线外,还能发现原发病变的征象,如骨肿瘤导致的病理性骨折,X线或CT可显示骨破坏区、肿瘤骨形成等情况,MRI对于发现骨髓内病变等更敏感,能更早发现病理性骨折部位的原发病变。
四、治疗原则差异
生理性骨折:治疗主要针对骨质疏松等基础病因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同时处理骨折。例如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可采用椎体成形术等治疗骨折,同时给予钙剂、维生素D、双膦酸盐等药物抗骨质疏松,改善骨质量,预防再次骨折。老年人是生理性骨折的高发人群,在治疗中要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如心肺功能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尽量减少手术风险。
病理性骨折:治疗首先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骨肿瘤引起的病理性骨折,需要根据肿瘤的性质、分期等采取手术切除肿瘤、放化疗等治疗原发病,同时处理骨折,骨折的处理需要结合原发病的情况,例如对于骨肿瘤导致的长骨病理性骨折,可能需要行肿瘤切除加内固定等手术方式。不同年龄、不同原发病的患者治疗方案差异较大,比如儿童的病理性骨折,原发病可能多为良性骨病变等,治疗需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等特点。
五、预后不同
生理性骨折:如果能积极治疗基础病因,改善骨质量,预后相对较好,但如果骨质疏松等基础病控制不佳,容易再次发生骨折。例如经过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的老年人,骨折愈合后如果骨质量改善,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会降低,但如果不注意预防,仍可能再次出现生理性骨折。
病理性骨折:预后与原发病密切相关,如果原发病是可治愈的良性病变,经过治疗原发病后骨折预后较好;如果原发病是恶性肿瘤等,预后相对较差,即使骨折得到处理,患者的生存和功能恢复等也会受到原发病的影响。例如良性骨肿瘤导致的病理性骨折,手术切除肿瘤后骨折愈合良好,预后较好;而恶性骨肿瘤导致的病理性骨折,即使骨折处理后,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也会受到肿瘤进展等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