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囊肿是先天性或后天性良性病变,发病机制与胆管发育等有关,影像学呈特定无强化表现,血液学指标多正常;肝癌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是恶性肿瘤,超声等检查有“快进快出”强化特点,AFP等血液学指标常异常,临床表现早期不特异,进展后有多种症状,不同人群表现因自身情况有差异。
一、发病机制与性质
肝囊肿:通常是先天性的,由胚胎时期胆管发育异常所致,也有部分是因创伤、炎症等后天因素引起,属于良性病变,囊肿壁由上皮细胞排列组成,内部为澄清液体。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生活方式一般不直接导致其产生,但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肝脏整体健康,间接有一定关联。
肝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多种因素相关,如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等)、长期酗酒、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肝硬化、遗传因素等。是肝脏的恶性肿瘤,细胞异常增殖且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在年龄方面,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趋势;男性发病风险相对高于女性;长期酗酒、有肝炎病史等不良生活方式和病史人群患病风险显著增高。
二、影像学表现
肝囊肿:
超声检查:表现为肝脏内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壁薄,后方回声增强。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超声下肝囊肿的表现基本一致,主要依据其无回声的特征来判断。
CT检查:呈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CT值接近水,增强扫描时囊肿无强化。
MRI检查: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且信号均匀。
肝癌:
超声检查:多数表现为低回声、高回声或混合回声结节,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部分可探及血流信号。不同人群的超声表现会因肿瘤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等有所差异,比如有肝炎病史的患者,其肝脏基础可能更差,肿瘤周围肝脏组织可能有更多异常表现。
CT检查:平扫多为低密度占位,动脉期常出现明显强化,门静脉期或延迟期强化迅速消退,呈现“快进快出”的特征。
MRI检查:T1加权像多为低信号,T2加权像为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同样有“快进快出”的强化特点。
三、血液学指标
肝囊肿:一般血液学指标无明显异常,肝功能通常正常,肿瘤标志物如甲胎蛋白(AFP)等通常在正常范围内。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血液学指标变化不大,主要依靠影像学及囊肿的特征来鉴别。
肝癌:甲胎蛋白(AFP)常常明显升高,尤其是在肝细胞癌中,AFP大于400μg/L持续4周以上,或AFP在200-400μg/L之间持续8周以上,结合影像学检查应高度怀疑肝癌。此外,还可能有肝功能异常,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等,不同人群由于基础疾病不同,血液学指标的具体变化会有差异,比如有乙肝病史的患者,本身可能就存在肝功能基础异常,肝癌发生时指标变化会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波动。
四、临床表现
肝囊肿: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当囊肿较大时,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出现右上腹隐痛、腹胀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的症状表现相似,一般症状较轻,生活方式对其症状影响不大,主要是囊肿本身的大小和位置决定症状轻重。
肝癌:早期常无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肝区疼痛(多为持续性胀痛或钝痛)、消瘦、乏力、食欲减退、腹胀、黄疸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不同,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症状可能被掩盖或不典型;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在症状上无本质区别,但由于生理差异和基础疾病情况不同,病情进展可能有差异;有肝炎、酗酒等病史的人群,出现相关症状时更应警惕肝癌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