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转移癌治疗涵盖全身治疗(依原发肿瘤类型选化疗、有靶向驱动基因用靶向药、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用内分泌药、部分肿瘤用免疫治疗)、局部治疗(放疗缓解疼痛控制病灶、放射性核素治疗、病理性骨折等手术干预)、对症支持(按三阶梯止痛、用双膦酸盐等抑制骨破坏、营养支持),特殊人群中老年人需考虑肝肾功能调整方案,儿童罕见骨转移多学科协作选影响小手段,女性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关注月经等,男性前列腺癌关注激素治疗影响。
一、全身治疗
1.化疗:根据骨转移癌的原发肿瘤类型选择相应化疗方案,如小细胞肺癌骨转移可采用依托泊苷联合顺铂等方案,乳腺癌骨转移可使用蒽环类联合紫杉类等方案,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发挥作用,需依据患者身体状况及肿瘤病理类型等因素综合确定化疗方案。
2.靶向治疗:对于存在明确靶向驱动基因的肿瘤骨转移患者,可应用靶向药物,如非小细胞肺癌伴有EGFR突变者可使用吉非替尼等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特异性阻断肿瘤细胞的信号传导通路,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治疗前需进行相关基因检测以筛选合适人群。
3.内分泌治疗:如乳腺癌骨转移中,雌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可采用他莫昔芬等内分泌药物,通过调节体内激素水平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需根据患者激素受体状态等情况合理选用。
4.免疫治疗:部分肿瘤骨转移患者可考虑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如黑色素瘤骨转移等情况,通过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但需评估患者免疫相关不良反应风险等。
二、局部治疗
1.放射治疗:包括外照射放疗,可缓解骨转移引起的疼痛,控制骨病灶进展,通过高能射线破坏肿瘤细胞的DNA,抑制其增殖,对于单发或寡发骨转移灶可精准照射,改善患者症状;还有放射性核素治疗,如锶-89等,可选择性聚集在骨转移病灶部位,发射β射线杀伤肿瘤细胞,减轻骨痛。
2.手术治疗:当骨转移导致病理性骨折风险高或已发生病理性骨折影响肢体功能时,可考虑手术干预,如采用骨水泥填充、内固定等手术方式,恢复骨骼稳定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手术前需综合评估患者全身状况及骨转移病灶情况。
三、对症支持治疗
1.止痛治疗: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疼痛三阶梯止痛原则,轻度疼痛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中度疼痛可加用弱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等),重度疼痛使用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等),需依据患者疼痛程度合理用药,同时关注药物不良反应。
2.抑制骨破坏治疗: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如唑来膦酸等)或地舒单抗,双膦酸盐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地舒单抗则通过特异性结合RANKL抑制破骨细胞活化,二者均可延缓骨相关事件的发生,如骨痛、骨折、高钙血症等,用药时需监测肾功能等指标。
3.营养支持:保证患者充足营养摄入,对于存在进食困难等情况的患者可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维持患者营养状况,有利于患者耐受治疗及机体恢复。
四、特殊人群考虑
1.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肝肾功能减退,在选择全身治疗药物时需考虑药物代谢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调整治疗方案时更谨慎,局部治疗需评估手术耐受性等,综合权衡治疗收益与风险。
2.儿童:儿童骨转移极为罕见,若发生需多学科协作,优先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治疗手段,如尽量避免影响骨骼生长的化疗方案,局部治疗需充分考虑儿童骨骼发育特点。
3.女性患者:若为乳腺癌骨转移且行内分泌治疗,需关注内分泌药物对月经周期、骨密度等的影响,男性患者若为前列腺癌骨转移行内分泌治疗,需关注激素相关治疗对性功能等的影响,给予相应人文关怀及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