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骨折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及康复治疗,保守治疗适用于无明显移位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三角巾悬吊固定并功能锻炼;手术治疗适用于移位明显等情况,有切开复位内固定和锚钉固定等方法;康复治疗分早期、中期、后期,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老年患者防并发症,儿童患者固定时间短、注重引导,青壮年患者可积极锻炼但循序渐进。
具体方法:采用三角巾悬吊患肢于胸前,保持肩关节于内收、内旋位,一般需要固定3-4周,在此期间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端的位置情况。同时可以进行肩肘关节的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僵硬,但要避免过早的肩关节外展、外旋活动,以免骨折端再移位。
手术治疗
适应证
骨折块移位超过1cm的肱骨大结节骨折,因为这种移位可能会影响肩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恢复。
合并肩关节前脱位的肱骨大结节骨折,这种情况下骨折往往不稳定,需要手术固定。
撕脱的骨折块累及肩关节面超过50%的患者,因为关节面不平整会影响肩关节的正常活动和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
手术方法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通过手术切口暴露骨折部位,将移位的骨折块复位后,使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进行固定。常用的钢板有重建钢板等,螺钉根据骨折块的大小和位置选择合适的型号。该手术能够较好地恢复骨折的解剖位置,为骨折的愈合提供稳定的环境。
锚钉固定术:对于撕脱性的肱骨大结节骨折,尤其是骨折块较小的情况,可以使用锚钉进行固定。锚钉通过将缝线穿过骨折块并固定在肱骨大结节的骨床内,从而起到固定骨折块的作用。这种方法创伤相对较小,但需要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是否适用。
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术后1-2周):术后早期主要进行肩肘关节的被动活动,由医护人员或家属帮助患者活动肩关节和肘关节,活动范围逐渐增加,以防止关节粘连,但要避免过度牵拉导致骨折端移位。同时进行手部的抓握等功能锻炼,促进血液循环。
中期康复(术后2-6周):骨折处有一定程度的纤维连接后,可以逐渐增加主动的肩肘关节活动。例如主动进行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内收、外旋等活动,但活动幅度要逐渐增大,避免暴力。同时可以进行肩部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即肌肉收缩但不产生关节活动,以保持肌肉力量。
后期康复(术后6周以上):骨折基本愈合后,要加强肩关节的主动活动度训练,通过爬墙等运动逐渐增加肩关节的外展、外旋等活动范围。同时进行肩部肌肉的力量训练,如使用哑铃进行肩部的前平举、侧平举等锻炼,恢复肩关节的正常功能,一般需要3-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康复训练才能使肩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骨质疏松等疾病,在治疗过程中,保守治疗时要注意固定的牢固性和舒适性,避免固定时间过长导致肌肉萎缩等并发症。手术治疗后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老年常见并发症。康复训练时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适当调整训练强度,避免过度训练导致骨折再移位或其他损伤。
儿童患者:儿童肱骨大结节骨折相对较少见,儿童的骨折具有生长潜力大的特点。治疗上如果是无明显移位的骨折,保守治疗时固定时间相对较短,一般2-3周即可。康复训练时要更加注重引导和监督,因为儿童的配合度相对较差,要避免不适当的活动影响骨折愈合。同时要注意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复查观察骨折愈合和肩关节的发育情况。
青壮年患者:青壮年患者身体状况较好,对于手术治疗的耐受性相对较好。在康复训练方面可以按照正常的康复进程进行较积极的功能锻炼,但也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早进行剧烈运动导致骨折愈合不良或肩关节不稳定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