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部骨折治疗需依具体情况选合适方案,保守治疗适用于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骨折,包括固定与康复训练;手术治疗针对明显移位、合并神经血管损伤或开放性骨折等情况,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等方式;药物治疗包括止痛和促进骨折愈合药物,治疗中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注重病情观察、康复训练和全身管理以最大程度恢复肩部功能。
一、保守治疗
1.适用情况: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的肩部骨折,如儿童的青枝骨折等情况可考虑保守治疗。
固定方法:常用的有三角巾悬吊固定,通过将患侧上肢用三角巾悬吊于胸前,使肩部保持相对稳定,减少骨折部位的活动,促进骨折愈合。对于一些相对稳定的骨折,也可能使用绷带等进行简单固定,但三角巾悬吊应用较为普遍。在儿童肩部骨折中,由于儿童骨骼的再生能力较强,三角巾悬吊等保守固定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为儿童骨折愈合速度相对较快,通过适当固定限制活动即可促进愈合。
2.康复训练:在固定期间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比如进行手部的握拳、屈伸等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同时,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肩部的活动度训练,但要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移位。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密切观察骨折部位的情况,如疼痛、肿胀等是否有异常变化。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训练的强度和进度有所不同,儿童由于骨骼韧性较好,康复训练开始时间可能相对较早,但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防止因训练不当影响骨折愈合。
二、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当肩部骨折出现明显移位,如肩关节骨折脱位且骨折块移位明显影响关节功能;骨折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开放性肩部骨折等情况时通常需要手术治疗。例如,对于一些复杂的肩关节骨折,如肱骨近端骨折,当骨折移位严重,涉及关节面,影响肩关节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时,手术治疗可以更好地恢复肩关节的解剖关系,为后期功能恢复创造条件。
2.手术方式: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通过手术切口暴露骨折部位,将移位的骨折块复位后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物进行固定,以维持骨折部位的稳定。在手术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确保骨折复位准确。对于不同类型的肩部骨折,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式有所不同。比如,肱骨近端骨折根据骨折的不同类型可能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如前外侧入路等,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如锁定钢板等进行固定。在手术前后,都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其心肺功能等全身情况,因为手术对身体有一定的创伤,老年患者恢复相对较慢,需要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
三、药物治疗
1.止痛药物:在骨折治疗过程中,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可使用止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但需注意药物的禁忌证等情况。例如,对于成年人疼痛明显时可考虑使用布洛芬等非甾体类抗炎药来缓解疼痛,但要注意患者是否有胃肠道疾病等禁忌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要谨慎使用止痛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的止痛方法,如通过安抚等方式缓解患儿因骨折带来的疼痛。
2.促进骨折愈合药物:临床上可能会使用一些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如骨肽等,但药物治疗只是辅助手段,骨折愈合主要还是依靠骨折部位的复位、固定和自身的修复能力。在使用促进骨折愈合药物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身体状况等综合考虑,对于老年人可能更需要关注药物对其整体身体状况的影响,避免因使用药物带来其他不良并发症。
肩部骨折的治疗需要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如骨折类型、移位情况、患者的年龄、全身状况等综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重康复训练和全身情况的管理,以最大程度恢复肩部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