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窦炎伴糜烂是胃窦部黏膜有慢性炎症且伴糜烂的常见胃部疾病,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生活方式、药物因素,临床表现有腹痛、消化不良等,通过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检测诊断,治疗分针对病因和对症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慢性非萎缩性胃窦炎伴糜烂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是指胃窦部黏膜存在慢性炎症,同时胃窦部黏膜有糜烂的情况。胃窦是胃的一部分,靠近幽门的区域。慢性非萎缩性胃窦炎伴糜烂意味着胃窦部位的黏膜组织发生了炎症性改变,并且有局部的黏膜破损、糜烂。
二、病因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定植在胃黏膜的细菌,它可以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导致胃窦炎伴糜烂。例如,多项研究表明,大部分慢性非萎缩性胃窦炎伴糜烂的患者胃内可检测到幽门螺杆菌感染。
(二)不良生活方式
1.饮食因素: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会反复刺激胃窦部黏膜,容易引发炎症和糜烂。过度饮酒也会损伤胃黏膜,影响胃黏膜的修复,增加患病风险。
2.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削弱胃黏膜的防御机制,使得胃窦部黏膜更容易受到损伤,引发炎症和糜烂。
(三)药物因素
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具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其合成减少会导致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从而引发胃窦炎伴糜烂。
三、临床表现
(一)腹痛
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腹部隐痛、胀痛等不适,疼痛程度不一,疼痛的时间也不固定,可能与进食有关,部分人在进食后疼痛会有所加重或缓解不明显。
(二)消化不良症状
表现为餐后饱胀、早饱感、食欲减退等。这是因为胃窦部的炎症和糜烂影响了胃的正常消化功能,食物在胃内的排空受到一定影响。
(三)其他症状
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糜烂比较严重,还可能会有少量呕血或黑便的情况,但一般出血量较少。
四、诊断方法
(一)胃镜检查
胃镜是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窦炎伴糜烂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窦部黏膜的情况,能清晰看到是否有炎症、糜烂等病变,并可以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
(二)幽门螺杆菌检测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检测幽门螺杆菌有助于明确病因,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该病的常见病因之一。
五、治疗原则(仅提及相关疾病名称,不涉及具体药物服用指导)
(一)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
(二)对症治疗
对于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可以使用一些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来改善症状;对于有腹痛等症状的患者,根据情况可能会使用一些保护胃黏膜的药物来缓解症状。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患慢性非萎缩性胃窦炎伴糜烂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患病,需要更加注意饮食的调整,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同时,要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因为儿童的胃肠功能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二)老年人
老年人患该病时,由于其胃肠功能减退,且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在进行胃镜检查等操作时要评估其耐受性,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对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并且要更加关注营养状况,因为老年人消化功能差可能会影响营养吸收。
(三)孕妇
孕妇患慢性非萎缩性胃窦炎伴糜烂需要特别谨慎,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首先考虑非药物的饮食等调整方法,如果需要用药,必须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