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经是人体粗大神经,其痛由腰骶神经发出经臀部下行至足的通路及分布区疼痛引发,常见病因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梨状肌综合征,临床表现有疼痛、感觉异常、运动障碍,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休息、物理、药物)和手术,不同人群如老、中轻、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解剖基础
坐骨神经是人体最粗大的神经,由腰神经和骶神经组成,从腰骶部的脊髓发出,经过臀部,沿大腿后面下行至足部。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域内(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足部)的疼痛综合征。
二、常见病因
1.腰椎间盘突出症:随着年龄增长、长期劳损等因素,腰椎间盘发生退变,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是引起坐骨神经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多见于中老年人,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久坐久站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2.腰椎管狭窄症:腰椎管、神经根管或椎间孔狭窄,导致坐骨神经受压,常见于中年以上男性,发病与腰椎退变、骨质增生等有关,患者常伴有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疼痛、麻木加重,需休息后缓解才能继续行走。
3.梨状肌综合征:梨状肌因损伤、炎症等原因发生水肿、痉挛、粘连,压迫坐骨神经,多见于臀部外伤、注射史或久坐的人群,女性相对男性可能因骨盆结构等因素略有不同的发病特点。
三、临床表现
1.疼痛特点:疼痛多为放射性,从腰部、臀部开始,向下放射至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钝痛、刺痛、灼痛等,在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等腹压增加时疼痛可加剧。
2.感觉异常:患者可出现下肢麻木、发凉等感觉异常,有的患者下肢皮肤感觉减退。
3.运动障碍:病情较重时可出现下肢肌肉力量减弱,甚至肌肉萎缩,影响行走和下肢活动功能。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等,直腿抬高时下肢放射性疼痛为阳性,提示坐骨神经受压。还会检查下肢的感觉、肌力、反射等情况。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腰椎的骨质结构,如有无腰椎侧弯、椎体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等,对初步判断腰椎情况有帮助,但对于椎间盘等软组织显示不佳。
CT检查:能清晰显示腰椎骨质结构、椎间盘突出情况等,可发现较小的椎间盘突出病灶。
MRI检查:对软组织分辨率高,能全面观察腰椎间盘、脊髓、神经根等情况,是诊断坐骨神经痛病因的重要影像学手段,可明确是否存在椎间盘突出、神经受压程度等。
五、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休息: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避免加重神经受压。
物理治疗:如牵引、热敷、按摩、针灸等。牵引可减轻椎间盘对神经的压迫;热敷、按摩等能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减轻炎症和疼痛;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等)促进神经修复。
2.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病情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行椎间盘摘除术等,通过手术解除神经压迫。
六、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坐骨神经痛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综合评估身体状况,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时可优先考虑保守治疗,但也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中青年人群:中青年人群若因工作等原因导致发病,要注意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如避免久坐久站,定时进行腰部和下肢的活动锻炼,预防病情复发。
3.女性人群:女性在孕期或产后由于身体生理变化,也可能出现坐骨神经痛相关问题,孕期要注意适当活动,避免长时间一个姿势,产后要注意休息和正确的哺乳姿势等,减少对坐骨神经的压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