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分伸直型、屈曲型等,有局部和全身表现,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诊断,治疗有非手术和手术,康复护理分固定期和拆除固定后,儿童患者需注意固定、康复训练、心理及饮食等方面。
一、肱骨髁上骨折是什么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的交界处发生的骨折,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根据暴力方向和骨折移位情况可分为伸直型、屈曲型等类型。其发生与儿童骨骼特点有关,儿童的肱骨髁上区骨质薄弱,且该部位是应力集中处,当受到间接暴力时易发生骨折,如跌倒时手掌着地,暴力经前臂向上传递,身体前倾,由上向下产生剪式应力,导致肱骨髁上骨折。
二、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
受伤部位出现肿胀、疼痛,肘部活动受限。
伸直型骨折可出现典型的“靴状”畸形,肘后三角关系正常。屈曲型骨折则肿胀多较明显,可伴有肘部皮肤擦伤等情况。
2.全身表现:一般无全身症状,若为严重损伤,可能因疼痛等出现精神紧张等情况,但无全身性的严重中毒等表现。
三、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可发现骨折部位有压痛、骨擦感等。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肱骨髁上骨折的重要手段,可明确骨折的类型、移位方向等情况,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尤其是骨折块移位不明确或需要更精确了解骨折细节时,CT检查可提供更清晰的图像,帮助医生判断骨折情况。
四、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
对于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的骨折,可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外固定。复位后需密切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感觉和运动情况,定期复查X线,了解骨折愈合及复位情况。儿童患者在固定期间要注意保持固定的稳定性,避免骨折再移位。
2.手术治疗
当骨折移位明显,手法复位困难或复位后不稳定时,需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克氏针内固定等。手术的目的是恢复骨折的解剖复位,维持骨折端的稳定,以利于骨折愈合和患肢功能恢复。手术时机一般选择在受伤后尽快进行,但需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等综合判断。
五、肱骨髁上骨折的康复护理
1.固定期间的护理
血液循环观察:密切观察患肢手指的颜色、温度、感觉及动脉搏动情况,儿童患者由于皮肤娇嫩,更要注意避免固定过紧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若出现手指苍白、发凉、疼痛剧烈等情况,提示可能有血管受压,需及时调整固定物。
功能锻炼:在固定期间,可指导患者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儿童患者由于配合度问题,家长要在医生指导下耐心协助患者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
2.拆除固定后的康复训练
肘关节活动度训练:逐渐进行肘关节的屈伸活动锻炼,可通过主动和被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开始时活动范围不宜过大,随着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活动幅度。例如,让患者主动屈伸肘关节,或者由医护人员或家属辅助进行轻柔的屈伸活动。
肌力训练:进行手部及上肢肌肉的肌力训练,如握力训练等,可通过握力器等辅助工具进行。随着骨折愈合进一步加强训练,逐步恢复上肢的力量和功能。
六、特殊人群(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注意事项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家长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固定和康复训练,不能擅自改变固定方式或中断训练。因为儿童的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折愈合快,但如果康复不当容易导致肘关节畸形等并发症。二是要注意观察儿童的心理状态,骨折后的儿童可能会因为疼痛、活动受限等出现焦虑、烦躁等情绪,家长要给予关心和安抚,帮助儿童树立康复的信心。三是在饮食方面,要保证儿童摄入充足的营养,尤其是富含钙、蛋白质等的食物,以促进骨折愈合和身体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