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炎病程短,症状急重,病因多为饮食、感染等,检查以血常规、大便常规等为主;慢性肠炎病程长,症状相对缓和迁延,病因复杂,检查需结肠镜等,两者在病程、症状、病因及检查等方面有不同表现。
一、病程时长
急性肠炎:病程较短,通常在数天内,一般不超过3-4周。多是由于饮食不洁、食用被细菌或病毒污染的食物等短期内的诱因导致肠道出现急性炎症反应。例如,因进食变质的海鲜后1-2天内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就属于急性肠炎。
慢性肠炎:病程较长,一般病程超过2-3个月。多是由急性肠炎迁延不愈、肠道慢性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因素长期作用引起肠道的慢性炎症。比如,有的患者急性肠炎后未彻底治愈,炎症持续存在,逐渐发展为慢性肠炎,病程可达数月甚至数年。
二、症状表现
急性肠炎:症状相对较急且较典型,主要表现为剧烈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疼痛部位以脐周较为常见;腹泻频繁,每日排便次数可达数次至十余次,大便多为稀水样便、黏液便,严重者可出现脓血便;常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体温一般为低热至中度发热,若为细菌感染严重时可出现高热。不同年龄段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急性肠炎可能因腹泻、呕吐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的症状更明显,如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
慢性肠炎:症状相对相对缓和且迁延不愈,腹痛一般为隐痛或胀痛,疼痛程度相对较轻,部位不固定;腹泻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排便次数一般少于急性肠炎,可为每日数次,大便性状多样,可为稀便、糊状便等,有的患者可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的情况;部分患者可有消化不良的表现,如食欲不振、腹胀等;病程较长者可出现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老年人慢性肠炎可能因胃肠功能本身较弱,症状相对隐匿,且更易出现营养不良等情况。
三、病因方面
急性肠炎:常见病因是饮食因素,如食用生冷、不洁食物,过度饮酒等;感染因素,由病毒(如轮状病毒等)、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寄生虫等感染肠道引起;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抗生素等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发急性肠炎。不同性别在急性肠炎病因上无明显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发病风险不同,比如经常在外就餐、饮食不规律的人群患急性肠炎风险较高。
慢性肠炎:病因较为复杂,感染因素方面,可能是急性肠炎未彻底治愈,肠道内持续存在病原体感染;自身免疫性因素,如溃疡性结肠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起肠道慢性炎症;肠道菌群失调长期存在;遗传因素可能在某些慢性肠炎中起作用;另外,长期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长期精神紧张、焦虑,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等也可诱发或加重慢性肠炎。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患病,但自身免疫性慢性肠炎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病可能有一定差异,老年人因肠道功能衰退等因素更易受慢性肠炎困扰。
四、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急性肠炎: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细菌感染时多有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增高;大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脓细胞等,如有病原体感染可查到相应的病原体;粪便培养在细菌感染时可培养出致病菌。一般不需要复杂的影像学检查,若病情需要,腹部X线可能无特异性表现或可见肠管轻度充气等。
慢性肠炎:血常规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或有轻度贫血(长期慢性失血者);大便常规检查可见少量白细胞等;粪便病原学检查可能难以找到病原体;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肠炎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病变,还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性质;钡剂灌肠检查可观察肠道的形态、蠕动情况等,对慢性肠炎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但不如结肠镜直观准确。老年人进行结肠镜检查时需评估其心肺功能等,确保检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