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状突骨折不愈合受多种因素影响,骨折类型中Ⅰ、Ⅱ型因血供等因素愈合困难,局部血供破坏严重是重要局部因素;治疗方式上固定不当、手术时机及操作不佳会影响愈合;患者自身因素里年龄、全身健康状况如糖尿病、骨质疏松等也与之相关,儿童虽生长发育有潜力但复杂骨折可不愈合,老年愈合能力差,基础疾病影响愈合。
一、骨折类型与局部血供因素
1.骨折类型影响
齿状突骨折根据Anderson-D'Alonzo分型,其中Ⅲ型骨折由于其骨折线位置相对靠近枢椎椎体,血供相对较好,而Ⅰ型和Ⅱ型骨折愈合相对困难。Ⅰ型骨折为齿状突尖部撕脱骨折,血供主要来自滑膜和关节囊的小血管;Ⅱ型骨折是经齿状突腰部的骨折,此部位血供较差,因为齿状突腰部的血供主要依靠从枢椎椎体上升的小血管,骨折后容易破坏这些血供通道,导致骨折不愈合的风险增加。不同年龄的患者,由于骨骼的血供情况略有差异,儿童骨骼血供相对丰富,但如果是Ⅱ型齿状突骨折,儿童也可能出现不愈合情况,但相对成人概率稍低;老年患者骨骼血供本身存在退化,对于Ⅱ型骨折更易出现不愈合。
2.局部血供特点
齿状突本身血供来源有限,其周围的血管主要是来自椎动脉的分支等,在骨折发生时,骨折端的血运破坏较为严重,尤其是Ⅱ型骨折,骨折线阻断了从枢椎椎体向上供应齿状突的主要血管通道,使得骨折端缺乏足够的血液供应来促进骨痂形成和骨折愈合,这是导致不愈合的重要局部因素。对于有既往颈椎疾病史的患者,其局部血管可能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会进一步影响齿状突骨折的血供,增加不愈合的可能性。
二、治疗方式相关因素
1.固定方式不当
对于齿状突骨折的固定,如果采用的固定方式不稳定,不能有效维持骨折端的对位对线,就容易导致骨折不愈合。例如,外固定的范围不够、固定的强度不足等情况。在不同年龄患者中,固定方式的选择需要考虑年龄因素对骨骼稳定性和修复能力的影响。儿童可能相对更适合采用相对较灵活但能保证基本稳定的固定方式,而成人如果固定不当,如内固定物选择不合适、固定位置不准确等,都会影响骨折愈合。对于有特殊生活方式的患者,如经常进行颈部剧烈活动的患者,更需要稳定的固定来促进骨折愈合,否则固定不当极易导致不愈合。
2.手术时机与操作影响
手术时机的选择也很关键,如果手术时机过晚,骨折端已经出现了纤维组织增生等不利于愈合的改变,会影响骨折愈合。手术操作过程中,如果对骨折端的血供造成进一步破坏,比如过度剥离骨膜等,也会影响骨折愈合。不同年龄患者的手术耐受性和骨折端的修复潜力不同,老年患者手术操作更需轻柔,避免过多破坏血供,否则更易导致不愈合;儿童手术操作相对要考虑其骨骼的生长发育特点,减少对生长板等结构的影响,否则可能影响骨折愈合及颈椎的正常生长发育。
三、患者自身因素
1.年龄因素
儿童患者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虽然理论上愈合潜力相对较大,但如果是复杂的齿状突骨折,尤其是Ⅱ型骨折,也可能出现不愈合情况,因为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也可能存在局部血供等因素的限制;老年患者随着年龄增长,骨质量下降,骨代谢缓慢,成骨细胞活性降低,破骨细胞相对活跃,使得骨折愈合能力下降,对于齿状突骨折更易出现不愈合。
2.全身健康状况
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环境会影响细胞的代谢和修复功能,不利于骨折愈合;患有骨质疏松的患者,骨量减少,骨强度下降,骨折后愈合能力减弱,更容易出现齿状突骨折不愈合的情况。不同性别患者在骨折愈合方面没有绝对的差异,但一些女性患者可能由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因素,影响骨代谢,对于齿状突骨折愈合有一定影响,需要综合考虑其全身健康状况来评估骨折不愈合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