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可通过胃肠道丢失过多(呕吐、腹泻致脱水)、摄入不足(食欲减退、进水困难)、机体自身调节及其他因素(体温升高影响、不同人群差异:儿童耐受性差、老年人调节能力弱、特殊生活方式人群易加重、有基础病史人群病情更重且纠正脱水困难)引发脱水。
一、胃肠道丢失过多
1.呕吐导致:急性胃肠炎患者常出现频繁呕吐,大量消化液随呕吐物排出体外。例如,感染性急性胃肠炎时,病原微生物刺激胃肠道,引起强烈的呕吐反射,每一次呕吐都可能丢失数百毫升含有电解质等成分的消化液,长时间、频繁的呕吐会使机体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从而引发脱水。
2.腹泻导致:剧烈腹泻也是急性胃肠炎导致脱水的重要原因。肠道受到炎症刺激,蠕动加快,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不能被充分吸收,直接从肠道排出。一般来说,急性胃肠炎患者每日腹泻次数可达数次至十余次不等,每次腹泻都会丢失大量含有钠、钾等电解质的肠液,若腹泻持续时间较长或程度较重,水分和电解质丢失过多,就会造成脱水。
二、摄入不足
1.食欲减退:急性胃肠炎发病时,患者胃肠道功能紊乱,常伴有明显的食欲减退症状,患者进食量大幅减少,甚至几乎不能进食。例如,儿童患急性胃肠炎时,往往会因胃肠道不适而抗拒进食,导致从饮食中摄入的水分和营养物质不足,无法满足机体正常生理需求,进而引起脱水。
2.进水困难:部分急性胃肠炎患者,尤其是病情较重者,可能会因为频繁呕吐、腹痛等不适症状而不敢饮水或无法正常饮水。比如,有些患者因呕吐剧烈,一喝水就会引发呕吐,从而导致进水困难,使得机体无法补充丢失的水分,进一步加重脱水状况。
三、机体自身调节及其他因素
1.体温升高影响:急性胃肠炎常伴有发热症状,体温升高会使机体代谢加快,皮肤和呼吸等不显性失水增加。例如,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大约提高13%,机体通过皮肤蒸发的水分增多,同时呼吸频率加快也会导致水分丢失增加,如果此时水分补充不及时,就容易引发脱水。
2.不同人群差异
儿童:儿童的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对急性胃肠炎的耐受性更差,而且儿童的体液调节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一旦发生急性胃肠炎,更容易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且儿童在患病期间往往食欲受影响更明显,进水相对较困难,所以儿童急性胃肠炎脱水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婴幼儿患急性胃肠炎时,由于其呕吐和腹泻的代偿能力不如成人,更容易在短时间内出现严重脱水。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胃肠道功能也不例外,对急性胃肠炎的应对能力较弱。同时,老年人可能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心肾功能不全等,这会影响机体对水、电解质的调节能力。当发生急性胃肠炎时,即使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量与年轻人相似,老年人也更容易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因为其自身的调节机制可能无法有效应对这种较大的水分和电解质丢失。
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长期酗酒者胃肠道黏膜常存在损伤,发生急性胃肠炎的概率相对较高,且酗酒可能影响机体的水盐代谢调节。另外,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群,本身不显性失水就较多,若此时发生急性胃肠炎,丢失水分的情况会更加严重,更容易引发脱水。
有基础病史人群:本身患有胃肠道基础疾病(如胃溃疡、慢性胃炎等)的患者,发生急性胃肠炎时病情可能更易加重,胃肠道丢失水分和电解质的情况可能更明显。而患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其心脏泵血功能受限,会影响体液的循环和分布,当发生急性胃肠炎脱水时,可能会加重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同时也会使脱水纠正更加困难;患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肾脏对水、电解质的调节和排泄功能受损,在急性胃肠炎导致水、电解质丢失时,机体更难通过肾脏来维持水盐平衡,容易导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难以纠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