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肿瘤常见症状包括疼痛,良性骨肿瘤疼痛间歇性渐重,恶性骨肿瘤疼痛剧烈且进行性加重、夜间明显;肿块方面良性生长缓、边界清、可推动,恶性生长快、边界不清、粘连固定且局部有改变;功能障碍和压迫症状是关节附近骨肿瘤致活动受限,大肿瘤压迫神经血管有相应症状;病理性骨折是骨肿瘤致骨骼强度降,轻微外力下易骨折且有骨折典型表现,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等因素对各症状有影响。
特点:是骨肿瘤早期较常见的症状之一。良性骨肿瘤的疼痛症状多为间歇性、逐渐加重,起初可能较轻,随着肿瘤生长逐渐明显;恶性骨肿瘤的疼痛往往更为剧烈,早期可能为轻度疼痛,休息后不缓解,且会进行性加重,夜间痛比较明显,这可能与夜间人体活动减少,注意力相对更集中在局部有关。例如骨肉瘤,多见于青少年,疼痛是常见首发症状,开始时疼痛较轻,呈间歇性,很快转为持续性剧痛,尤以夜间为甚。
影响因素:年龄方面,儿童和青少年骨肿瘤患者疼痛表现可能与他们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达能力有关,且骨骼生长活跃,肿瘤对骨骼的刺激可能更易引发疼痛;对于成年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可能影响对疼痛的察觉,比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可能对早期较轻的疼痛不太敏感,而恶性骨肿瘤引起的疼痛通常会严重影响生活,导致活动受限。有相关病史的患者,比如曾有骨骼相关疾病史,骨肿瘤引起的疼痛可能与原有疾病的疼痛有不同特点,需要仔细鉴别。
肿块
特点:体表或深部可触及肿块。良性骨肿瘤的肿块生长缓慢,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明显,可推动;恶性骨肿瘤的肿块生长迅速,边界不清,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局部皮肤可能有温度升高、静脉怒张等表现。例如骨软骨瘤是常见的良性骨肿瘤,可在体表触及硬性肿块,通常无明显疼痛;而尤文肉瘤等恶性骨肿瘤,局部肿块往往伴有疼痛、红肿等表现。
影响因素:年龄对肿块的发现和判断有影响,儿童的肿块可能因家长容易发现而更早被察觉,而成年人可能因为工作等原因对身体的细微变化不够敏感。生活方式方面,如果经常进行体育活动,对身体局部的关注较多,可能更易发现肿块;有骨肿瘤家族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更应关注自身骨骼部位是否有异常肿块。
功能障碍和压迫症状
特点:骨肿瘤如果发生在关节附近,可能会引起关节功能障碍,导致活动受限。例如骨巨细胞瘤发生在膝关节周围,会影响膝关节的屈伸活动。此外,较大的骨肿瘤还可能压迫周围的神经、血管等结构,产生相应的压迫症状。比如肿瘤压迫周围神经时,可能出现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压迫血管时,可能导致肢体肿胀、血液循环障碍等。
影响因素:年龄较小的患者,骨骼和关节的功能还在发育中,骨肿瘤对其功能障碍的影响可能更严重,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和运动功能。生活方式中,如果患者原本有运动习惯,骨肿瘤导致的功能障碍会对其运动生活产生较大冲击。有神经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骨肿瘤压迫神经时可能会加重原有的神经症状,需要特别警惕。
病理性骨折
特点:骨肿瘤会破坏骨骼的正常结构,使骨骼强度降低,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就可能发生病理性骨折。比如良性骨肿瘤中的骨囊肿,容易发生病理性骨折;恶性骨肿瘤如骨肉瘤等,发生病理性骨折的概率也较高。骨折后局部会出现疼痛、肿胀、畸形、活动受限等骨折的典型表现,但与单纯外伤性骨折不同,是在骨肿瘤基础上发生的。
影响因素:年龄方面,儿童骨骼处于生长阶段,骨肿瘤导致病理性骨折后恢复相对成年人可能有不同特点,儿童的骨骼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骨肿瘤本身的情况会影响恢复进程。生活方式中,活动量较大的人群更容易在骨肿瘤基础上发生病理性骨折,因为外力作用的机会相对更多。有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即使骨肿瘤不大,也可能因骨质疏松等因素增加病理性骨折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