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原位癌是肺癌最早期非浸润性癌,癌细胞局限于肺泡上皮层内,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多数无症状,少数有非特异性症状,诊断靠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预后较好但需定期复查。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肺部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等异常改变的概率会增加,所以肺部原位癌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更常见一些,但近年来也有年轻化的趋势,可能与现代生活方式中一些危险因素在年轻人群中的暴露增加有关,比如长期吸烟的年轻人群等。
生活方式因素:吸烟是导致肺部原位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香烟燃烧产生的多种致癌物质,如多环芳烃、亚硝胺等,会损伤肺部细胞的DNA,导致细胞异常增殖,进而引发癌变。长期处于空气污染环境中,吸入如PM2.5等有害颗粒物质,也会对肺部细胞造成损害,增加肺部原位癌的发病风险。此外,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等也可能与肺部原位癌的发生有一定关联。
病史因素:有肺部慢性疾病史的人群,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等,肺部组织长期处于炎症修复等病理状态,细胞的稳定性受到影响,更容易发生癌变,其中就包括发展为肺部原位癌的可能。
肺部原位癌的临床表现
多数无症状:肺部原位癌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很多人是在常规体检做胸部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胸部CT等)时被发现的。例如在进行健康体检胸部CT扫描时,偶然发现肺部有局限性的结节样病变,进一步检查后被确诊为肺部原位癌。
少数可能出现的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如轻微的咳嗽,这种咳嗽通常不剧烈,也没有咳痰等其他明显伴随症状;或者偶尔有胸部隐痛,但疼痛程度较轻,容易被忽视。
肺部原位癌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对于肺部原位癌的早期发现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但由于其分辨率相对有限,对于一些较小的肺部原位癌病灶可能容易漏诊。不过胸部X线可以作为初步的筛查手段,当发现肺部有可疑的结节影等异常情况时,再进一步进行其他检查。
胸部CT:胸部CT尤其是高分辨率胸部CT对肺部原位癌的诊断价值更高。它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结节的大小、形态、边界等特征。肺部原位癌在胸部CT上常表现为肺部局限性的小结节,结节边界可能比较清楚,部分结节可能呈磨玻璃样改变等特征。
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肺部原位癌的金标准。通常可以通过支气管镜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等方法获取病变组织,然后进行病理切片检查,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等,以明确是否为原位癌以及具体的病理类型等。
肺部原位癌的治疗
手术治疗为主:对于肺部原位癌,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通过手术将病变的肺组织切除,由于肺部原位癌没有发生浸润和转移,手术切除后预后通常较好。常见的手术方式有肺段切除术等,尽量在切除病变组织的同时保留更多的正常肺组织,以保证患者术后的肺功能。
其他治疗方式:一般来说,肺部原位癌不需要进行术后辅助化疗等治疗,因为它还没有发生浸润转移,化疗等全身性治疗对于原位癌来说并没有必要,而且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副作用。
肺部原位癌的预后
预后较好:肺部原位癌由于处于疾病的最早期,及时发现并进行手术切除后,患者的五年生存率等预后指标通常非常好。很多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正常生活和工作不受明显影响。但患者在术后仍需要定期进行随访复查,一般建议术后短期内每3-6个月进行一次胸部CT等检查,以监测是否有复发等情况。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在术后康复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营养支持和肺功能的锻炼,因为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恢复可能相对缓慢一些;对于年轻患者,也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再次接触致癌因素,以降低复发等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