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友病是遗传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碍的出血性疾病,分血友病A和B,因凝血因子基因缺陷致凝血活酶生成障碍,表现为多部位出血,实验室检查APTT延长等,靠替代治疗等,预后与治疗及出血并发症有关;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病,由多种因素致基因突变,表现为贫血、发热等,血常规和骨髓穿刺可诊,靠化疗等治疗,预后因类型而异。
一、疾病定义与发病机制
血友病:是一组因遗传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碍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包括血友病A(因子Ⅷ缺乏)和血友病B(因子Ⅸ缺乏),发病机制是由于凝血因子基因缺陷导致相应凝血因子缺乏,使得凝血过程第一阶段中的凝血活酶生成障碍,从而引起凝血时间延长,患者自幼即有出血倾向。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克隆性白血病细胞因为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等机制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增殖累积,并浸润其他非造血组织和器官,同时抑制正常造血功能。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如化学物质、辐射、病毒感染等),导致造血干细胞的基因发生突变,使其增殖分化异常。
二、临床表现
血友病:主要表现为出血,出血程度与凝血因子缺乏程度相关。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包括皮肤、黏膜出血(如鼻出血、牙龈出血)、关节出血(常见于膝关节、肘关节等大关节,反复出血可导致关节畸形、功能障碍)、深部肌肉血肿等,严重时可发生内脏出血甚至颅内出血,危及生命。儿童患者多在幼儿期发病,常因轻微外伤后出血不止而被发现。
白血病:不同类型白血病临床表现有差异,但常有一些共同表现。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发热,可因感染引起,体温可高可低;出血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位,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白血病细胞浸润可导致肝、脾、淋巴结肿大,胸骨压痛,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浸润出现头痛、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儿童白血病患者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
三、实验室检查
血友病:凝血功能检查显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可明确缺乏的凝血因子及程度,凝血因子Ⅷ:C或凝血因子Ⅸ:C水平显著降低是诊断血友病的重要依据,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正常,可与血管性血友病鉴别。
白血病: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异常,可增高或减低,伴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骨髓穿刺检查是确诊白血病的关键,骨髓象显示有核细胞显著增生,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比例明显增高(急性白血病时原始细胞≥20%,慢性白血病时可见异常增生的细胞)。
四、治疗方法
血友病: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是替代治疗,补充缺失的凝血因子,如输注凝血因子Ⅷ浓缩制剂治疗血友病A,输注凝血因子Ⅸ浓缩制剂治疗血友病B,也可使用基因治疗等新兴治疗手段,但尚在研究阶段。对于出血情况,要及时进行局部止血处理。
白血病:治疗方法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急性白血病常采用联合化疗方案诱导缓解,然后进行巩固强化治疗和维持治疗;慢性白血病根据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如慢性髓系白血病可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靶向治疗,符合条件的患者可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治愈疾病。
五、预后情况
血友病:如果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替代治疗,患者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寿命接近正常人,但需要避免外伤等诱发出血的因素;如果反复出血导致关节畸形等严重并发症,会影响生活质量。儿童血友病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可较好地控制病情发展。
白血病:不同类型白血病预后差异较大,急性白血病经过积极治疗,部分患者可缓解甚至治愈,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相对较好;慢性白血病经过治疗可控制病情进展,但部分患者可能会转化为更难治的类型,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有望治愈白血病的方法,但存在一定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