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骨膜、骨皮质和骨髓组织的急性炎症,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途径有血源性、创伤后及邻近软组织感染蔓延,有全身和局部症状,辅助检查包括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根据相关表现诊断,治疗原则为抗生素治疗和手术治疗,儿童、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有各自情况需特殊关注和处理。
一、定义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骨膜、骨皮质和骨髓组织的急性炎症。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
二、病因
感染途径
血源性感染:身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中的细菌经血液循环播散至骨骼,儿童骨骺板附近的微小终末动脉与毛细血管往往更为弯曲而成为血管襻,血流缓慢,细菌易在此处停留,故儿童长骨干骺端为好发部位。例如,皮肤或软组织的疖、痈、扁桃体炎、中耳炎等感染病灶,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骨骼。
创伤后感染:开放性骨折发生感染,或骨折手术后出现感染,如清创不彻底等情况,使得细菌直接侵入骨骼引发炎症。
邻近软组织感染蔓延:如脓性指头炎蔓延可引起指骨骨髓炎,糖尿病患者足部感染可蔓延至足部骨骼导致骨髓炎等。
三、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起病急骤,患者常有高热、寒战,体温可高达39℃-40℃以上,呈脓毒血症样表现,伴有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等症状。
局部症状
疼痛:早期患区疼痛剧烈,呈持续性剧痛,患肢不敢活动。
红肿热痛:随着病情发展,局部出现红肿,温度升高,有压痛。
功能障碍:由于疼痛和局部炎症,患肢活动受限。
四、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有核左移现象。
血培养:可培养出致病菌,对明确病因和指导抗生素使用有重要意义。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一般在发病后2周左右才出现骨质破坏、骨膜反应等改变。
CT检查:能较早发现骨膜下脓肿,对于小的骨脓肿显示较X线敏感。
MRI检查:早期即可发现骨髓内炎性浸润、水肿等改变,对早期诊断价值较大。
五、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综合诊断。例如,患者有高热、局部疼痛、红肿等表现,结合血常规白细胞升高,血培养阳性,以及X线、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发现骨质病变,即可诊断为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六、治疗原则
抗生素治疗:早期、足量、联合应用敏感抗生素。根据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使用。
手术治疗
切开引流:目的是引流脓液,减轻骨膜下压力,防止炎症扩散和死骨形成。
病灶清除:对于有明显死骨、较大脓肿等情况,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可进行病灶清除术,清除坏死组织、死骨等。
七、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好发于长骨干骺端,由于儿童骨骼的特点,血-骨屏障功能不完善,感染易扩散。在护理和治疗中要特别注意观察儿童的肢体活动情况、体温变化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治疗上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基础上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骨骼发育等不适合儿童的治疗方式。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发生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时,全身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但局部症状可能持续存在且恢复较慢。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预防老年人可能合并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对骨髓炎的治疗和康复有重要意义。同时,抗生素的使用要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调整剂量。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发生感染且感染不易控制。当糖尿病患者发生足部等部位的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时,除了针对骨髓炎进行治疗外,必须严格控制血糖,保持足部的清洁,必要时可能需要外科干预来控制感染,如清创等操作,同时要注意预防感染进一步加重导致截肢等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