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通过粪便检查观察性状、病原学,血液检查看血常规、急性期反应物、生化,自身抗体检测辅助鉴别,结肠镜检查直接观察及活检病理,钡剂灌肠检查观察结肠形态,各检查从不同方面为诊断提供依据,不同年龄患者检查需考虑自身特点。
一、粪便检查
1.常规检查
肉眼观察粪便性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这是因为肠道炎症导致黏膜糜烂、溃疡,有黏液分泌和出血。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如有大量脓细胞,每高倍视野多于10个以上。
粪便病原学检查,需排除感染性结肠炎,如取粪便进行细菌培养,可排除志贺菌、沙门菌等感染,还可做寄生虫检查,以排除肠阿米巴病等其他感染性肠道疾病。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由于肠道屏障功能相对较弱,更需仔细进行病原学排查,避免漏诊感染性腹泻而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
二、血液检查
1.血常规
可有贫血表现,多为轻、中度贫血,与肠道慢性炎症导致的慢性失血、营养吸收障碍等有关。活动期患者白细胞计数可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患者贫血可能影响生长发育,需密切关注血红蛋白水平;老年患者贫血可能加重心肺等器官的负担,需综合评估。
2.血清急性期反应物
血沉(ESR)增快和C-反应蛋白(CRP)升高是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重要标志。血沉增快反映了体内炎症的活跃程度,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炎症时血清浓度迅速升高。在不同性别患者中,一般无显著差异,但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老年女性合并心血管疾病时,血沉和CRP的变化需结合整体病情综合判断。
3.血清生化检查
血清白蛋白降低,提示患者存在营养不良,与肠道炎症导致的蛋白质丢失、吸收不良等有关。肝酶可能升高,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与肠道炎症累及肝脏或药物肝损伤等有关。对于有基础肝脏疾病的患者,需更谨慎评估肝酶变化与溃疡性结肠炎病情的关系;对于儿童患者,营养状况和肝脏功能的评估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尤为重要。
三、自身抗体检测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在溃疡性结肠炎中有一定的阳性率,尤其是p-ANCA(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对溃疡性结肠炎有一定的诊断和病情评估价值,但不是确诊的唯一依据。自身抗体检测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如与克罗恩病相鉴别,克罗恩病中抗酿酒酵母菌抗体(ASCA)阳性率较高。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自身抗体阳性率可能有一定差异,但总体上主要用于辅助诊断和病情判断。
四、结肠镜检查
1.检查过程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手段。检查时可直接观察直肠、结肠黏膜的病变情况。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可见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黏膜充血、水肿、易脆,有脓性分泌物附着,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糜烂或多发性浅溃疡。对于儿童患者,结肠镜检查需在充分镇静下进行,要选择合适型号的内镜,操作要轻柔,避免造成肠道穿孔等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要评估心肺功能等情况,确保检查安全。
2.活检病理
取病变部位的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病理表现为黏膜及黏膜下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浸润,隐窝炎和隐窝脓肿形成,杯状细胞减少等,这些病理改变有助于明确诊断溃疡性结肠炎,并与其他肠道疾病相鉴别,如克罗恩病、肠道感染等。不同年龄患者的病理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但基本病理特征是相似的。
五、钡剂灌肠检查
1.检查表现
可见结肠袋消失,肠壁变硬,肠管缩短、变细,呈铅管状。但钡剂灌肠检查不如结肠镜直观,且对轻型患者的诊断价值相对较低,主要用于不能耐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对于儿童患者,由于肠道解剖特点,钡剂灌肠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谨慎选择;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肠道蠕动功能等因素对检查结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