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类癌是起源于胃黏膜腺体嗜银细胞的低度恶性肿瘤,病因与遗传、幽门螺杆菌感染、高胃泌素血症等有关,临床表现早期多无明显症状,随病情进展有相应表现,诊断靠胃镜、病理及影像学检查,治疗有手术和药物等方法,预后与分期、治疗等有关,确诊后患者需注意生活方式。
一、病因
1.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综合征可能与胃类癌的发生相关,如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MEN-1),这类患者体内存在基因缺陷,增加了胃类癌的发病风险。在MEN-1患者中,常同时伴有甲状旁腺、垂体等内分泌腺体的肿瘤病变,其发病机制与肿瘤抑制基因的突变有关。
2.基础疾病:
幽门螺杆菌(Hp)感染:长期Hp感染可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在炎症修复过程中可能导致胃类癌的发生。研究发现,Hp感染引起胃内环境改变,促使嗜银细胞增生,进而增加类癌发生的可能性。
高胃泌素血症:多种原因可导致高胃泌素血症,如胃窦G细胞增生、胃泌素瘤等。高胃泌素可刺激胃窦部嗜银细胞增殖,从而诱发胃类癌。例如,在胃窦切除术后,由于失去了胃窦部对胃泌素分泌的负反馈调节,可导致胃泌素水平升高,长期高胃泌素刺激可引发胃类癌。
二、临床表现
1.症状:早期胃类癌往往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的进展,可能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腹胀、恶心、呕吐等非特异性症状。当肿瘤发生溃疡、出血时,可出现黑便、呕血等表现。部分患者因合并内分泌综合征,可能出现相应的症状,如MEN-1相关的胃类癌患者可能同时伴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表现,如骨骼疼痛、尿路结石等。
2.体征:早期体征多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在上腹部触及肿块,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如果出现转移,可能有相应转移部位的体征,如肝转移时可触及肿大的肝脏等。
三、诊断
1.胃镜检查:胃镜是诊断胃类癌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内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等,并可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胃类癌在胃镜下多表现为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边界清楚,表面黏膜多完整。
2.病理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是确诊胃类癌的金标准。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呈巢状、梁状或腺管状排列,细胞形态较一致,具有嗜银或亲银特性。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胃类癌常表达嗜铬粒蛋白A(CgA)、突触素(Syn)等神经内分泌标志物。
3.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初步了解胃周围组织及肝脏等有无转移情况,但对于较小的病变敏感性有限。
CT及MRI检查:有助于评估肿瘤的大小、浸润范围以及有无远处转移,如肝脏、腹膜后淋巴结等转移情况。
四、治疗
1.手术治疗:
对于早期胃类癌,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适用于病灶较小、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且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
对于病变较广、有淋巴结转移或侵犯周围组织的患者,需行根治性胃切除术,包括胃部分切除或全胃切除,并进行区域淋巴结清扫。
2.药物治疗:对于晚期无法手术或有转移的患者,可考虑药物治疗。如针对生长抑素受体的生长抑素类似物,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激素分泌。但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及方案。
五、预后
胃类癌的预后与肿瘤的分期、治疗方法等有关。早期胃类癌经手术切除后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而晚期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对于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其预后也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年轻患者机体状况较好,对治疗的耐受性相对较好,可能预后相对稍好,但具体还需结合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等综合判断。在生活方式方面,确诊胃类癌后,患者需注意规律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对于有基础疾病如Hp感染的患者,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改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