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骨折保守治疗包括复位(手法复位、牵引复位)、固定(外固定如石膏固定、支具固定,部分情况辅助内固定)、康复治疗(早期预防并发症、中期增关节活动度、后期恢复力量,康复需个性化并关注特殊人群情况)。
复位:
手法复位:适用于大多数肱骨骨折情况,通过专业医生的手法操作,利用力学原理将移位的骨折端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位置。对于儿童的肱骨骨折,由于儿童骨骼可塑性强,手法复位相对较易成功,但操作需轻柔准确,避免对儿童骨骺等造成损伤。对于成年人,也需根据骨折的具体类型和移位情况进行精准的手法复位,要考虑到肌肉牵拉等因素对骨折端移位的影响,通过反向用力等方式纠正骨折移位。
牵引复位:对于一些移位明显且手法复位困难的肱骨骨折,可采用牵引复位。如利用皮肤牵引或骨牵引的方式,通过持续的牵引力逐渐拉开骨折端,纠正重叠、成角等移位。皮肤牵引适用于皮肤条件较好、牵引重量较小的情况;骨牵引则适用于需要较大牵引重量的患者,如成人的某些严重移位的肱骨骨折。牵引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牵引的效果和患者的耐受情况,根据骨折复位情况调整牵引重量和方向等。
固定:
外固定:
石膏固定:是常用的外固定方法之一。通过制作合适的石膏绷带或石膏托,将患肢固定在特定的位置,维持骨折复位后的位置。对于肱骨骨折,通常会将患肢固定于功能位,如肘关节屈曲90°左右,前臂中立位等。石膏固定需要注意松紧度,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固定作用。在固定期间要定期复查,观察骨折部位的情况以及患肢的血液循环、感觉等情况。对于儿童,由于其生长发育快,石膏固定的时间可能相对较短,且要更频繁地评估石膏对儿童肢体生长的影响。
支具固定:现代也有一些新型的支具用于肱骨骨折的固定,支具相对石膏更具可调节性,患者佩戴舒适度可能更高。支具固定同样需要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进行定制,以确保能够有效地固定骨折端,维持复位后的位置。支具固定在固定期间也需要定期评估固定效果和患肢的相关情况。
内固定(相对较少用于单纯保守治疗,但部分情况可能辅助):某些情况下,可能会结合有限的内固定来辅助稳定骨折端,如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肱骨骨折,在保守治疗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维持复位,会使用克氏针等进行临时固定,但这种情况相对保守治疗中的单纯外固定而言较少见,且内固定物的选择和操作要非常谨慎,以避免对骨折愈合等产生不良影响。
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在骨折固定后早期就应开始康复治疗,目的是预防并发症,如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早期可进行手指的主动屈伸活动、肩部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等。对于儿童,早期康复训练要考虑儿童的配合程度,采用游戏化等方式引导儿童进行手指和肩部肌肉的小幅度活动。成年人则可以逐渐增加活动的强度和范围。
中期康复:随着骨折的逐渐愈合,可增加关节活动度的训练,如逐步进行肘关节的屈伸活动等。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主动或辅助的方式进行关节活动度的锻炼,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端移位。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中期康复的进度有所不同,儿童由于自身的修复能力强,康复进度可能相对较快,但仍需在安全范围内进行。
后期康复:骨折基本愈合后,要进行力量的恢复训练,包括肩部、上臂等肌肉的力量训练,以恢复患肢的功能。可以通过使用哑铃等进行渐进性的力量训练,逐步恢复患肢的正常功能。在整个康复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年龄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并定期评估康复效果,及时调整康复计划。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康复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循序渐进,避免因康复不当导致再次损伤等情况;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影响骨折愈合,在康复过程中要同时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对骨折康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