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胃炎与急性肠胃炎在定义与病因、症状表现、病程与预后、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上均有不同,慢性肠胃炎是胃和肠黏膜慢性炎症,症状隐匿、病程长,需通过胃镜肠镜等诊断,治疗需除因、药物并调整生活方式;急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急性炎症,起病急、症状明显、病程短,靠病史症状等诊断,治疗是对症支持。
一、定义与病因
慢性肠胃炎:是胃黏膜和肠黏膜慢性炎症,多由急性肠胃炎迁延不愈、长期饮食不规律、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引起,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上长期进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有不良饮食习惯者易患,病史方面有急性肠胃炎反复不愈病史者更易发展为慢性。
急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常因进食不洁食物、暴饮暴食、食用生冷刺激性食物等引起,多突然发病,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生活方式上短时间内大量摄入不洁或刺激性食物是常见诱因,病史方面既往无特殊慢性胃肠病史者在特定诱因下易突发。
二、症状表现
慢性肠胃炎:症状相对较隐匿,病程较长,常见症状有长期反复的腹痛、腹胀,疼痛程度一般较轻,可为隐痛、胀痛等,还可伴有消化不良,表现为食欲减退、餐后饱胀感,部分患者有间断性腹泻或便秘,病情迁延不愈可能导致患者营养不良,出现体重减轻等情况,年龄较小患者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女性患者可能因慢性疾病影响内分泌等出现月经不调等情况,生活方式不健康者症状更易反复。
急性肠胃炎:起病急骤,症状较明显,主要症状为突然发作的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者可呕吐胆汁,腹泻较为频繁,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大便多为稀水样便,可伴有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严重时可高热,儿童患者因胃肠功能较弱,腹泻呕吐易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需特别关注,女性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可能因身体不适影响情绪等。
三、病程与预后
慢性肠胃炎:病程较长,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若能去除诱因并规范治疗,部分患者可缓解,但易复发,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可能增加胃肠黏膜病变风险,如肠上皮化生等,年龄较大患者恢复相对较慢,有基础疾病者预后可能受基础疾病影响,生活方式不改善易导致病情反复。
急性肠胃炎:病程相对较短,及时治疗后多数患者可在1-3天内缓解,预后一般较好,少数体质较弱者如老年人、儿童等可能因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出现并发症,影响预后,女性患者在急性发作期若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需注意恢复期间的调养。
四、诊断方法
慢性肠胃炎: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检、肠镜检查及肠黏膜活检来明确,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病理活检可明确炎症程度及有无肠上皮化生等病变,年龄较大患者检查时需关注其耐受情况,儿童患者检查可能需在麻醉下进行,生活方式相关因素可作为诊断参考,病史中急性肠胃炎反复不愈是重要线索。
急性肠胃炎:主要根据病史、症状及大便常规等检查,大便常规可见白细胞等,一般通过询问不洁饮食史等结合症状可初步诊断,儿童患者大便常规检查需准确采集标本,女性患者在诊断时需排除其他妇科疾病导致的类似症状。
五、治疗原则
慢性肠胃炎:治疗需去除病因,如抗幽门螺杆菌治疗、调整饮食结构等,药物治疗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胃肠动力药等,年龄较小患者用药需谨慎选择儿童适用剂型,老年人用药需考虑肝肾功能等,生活方式调整是关键,需长期坚持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女性患者在治疗期间需注意情绪调节,避免因慢性疾病导致心理压力过大影响治疗。
急性肠胃炎: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预防脱水,呕吐严重者可暂禁食,给予止吐、止泻药物等,儿童患者需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通过口服补液盐等方式,老年人需关注其心肾功能,调整补液速度等,女性患者在治疗期间需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