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痛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微创介入治疗、神经阻滞治疗、心理干预和放疗。药物治疗有非甾体类抗炎药和阿片类镇痛药;微创介入治疗有经动脉化疗栓塞术和射频消融术;神经阻滞治疗有腹腔神经丛阻滞和脊髓电刺激术;心理干预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支持性心理治疗;放疗对肝癌骨转移等局部疼痛有缓解作用,但各方法有相应不良反应需注意。
一、药物治疗
1.非甾体类抗炎药:适用于轻度肝癌痛,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镇痛作用,常见药物如布洛芬等,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生成,从而减轻疼痛感受,但对于中重度疼痛单靠此类药物往往效果不佳。
2.阿片类镇痛药:是中重度肝癌痛的主要用药,如吗啡等,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阿片受体结合,改变痛觉传导发挥强效镇痛作用。吗啡作用于μ受体等多种阿片受体,阻断痛觉的传导和感知,但可能会有便秘、嗜睡等不良反应,对于老年患者需特别注意呼吸抑制等风险,需密切监测呼吸等生命体征。
二、微创介入治疗
1.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通过阻断肿瘤供血动脉,使肿瘤缺血坏死,从而缓解疼痛。对于肝癌导致的肝内肿瘤引起的疼痛有一定效果,其原理是将栓塞剂和化疗药物注入肿瘤供血动脉,一方面栓塞血管使肿瘤缺乏血液供应,另一方面化疗药物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促使肿瘤细胞凋亡,肿瘤缩小后对周围组织的压迫减轻,疼痛也会缓解。对于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大手术的患者较为适用,但术后可能出现发热、腹痛等不良反应。
2.射频消融术:利用射频电流产生的热能使肿瘤组织凝固坏死,达到缓解疼痛目的。通过插入电极针到肿瘤组织内,释放射频能量,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至60℃以上,导致肿瘤细胞蛋白质变性坏死,肿瘤缩小后对周围神经等结构的刺激减少,疼痛缓解。对于较小的肝癌病灶引起的疼痛效果较好,对于年老体弱患者相对安全,但术后可能出现局部疼痛、发热等情况。
三、神经阻滞治疗
1.腹腔神经丛阻滞:适用于肝癌侵犯腹膜后神经引起的疼痛,通过阻断腹腔神经丛的传导来缓解疼痛。将局麻药或神经毁损药物注射到腹腔神经丛周围,阻断内脏痛觉的传导通路,从而减轻上腹部及后背部的疼痛。对于肝癌晚期出现腹腔神经丛受侵犯导致的顽固性疼痛有一定效果,但可能会有低血压、肠麻痹等并发症,操作时需谨慎评估患者情况。
2.脊髓电刺激术:对于顽固性肝癌痛可考虑采用,通过植入脊髓电刺激装置,发送电信号干扰痛觉传导。将电极植入脊髓硬膜外间隙,通过电刺激阻断疼痛信号上传至大脑,从而达到镇痛效果。但该方法属于有创操作,有感染、装置故障等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四、心理干预
1.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改变对疼痛的认知和应对方式,减轻疼痛带来的心理负担。通过教育患者了解疼痛的机制,教授放松训练、深呼吸等方法,使患者能够更好地应对疼痛。例如让患者学习正念冥想,专注当下,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对于长期受肝癌痛困扰的患者,尤其是情绪焦虑、抑郁的患者效果显著,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疼痛耐受能力。
2.支持性心理治疗:家人和医护人员给予患者情感支持,缓解其恐惧、焦虑情绪,从而间接减轻疼痛感受。医护人员耐心倾听患者的痛苦,给予安慰和鼓励,家属在生活上悉心照料并给予心理安抚,让患者感受到关爱和支持,有助于患者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对疼痛的耐受能力可能会有所提高。
五、放疗
1.外照射放疗:对于肝癌骨转移等引起的局部疼痛有一定缓解作用,通过高能射线照射肿瘤部位,破坏肿瘤细胞DNA,抑制肿瘤生长,同时减轻肿瘤对周围组织的压迫和刺激,从而缓解疼痛。对于骨转移灶引起的疼痛,放疗可以使肿瘤缩小,减轻对骨膜、神经等的刺激,缓解疼痛症状,但放疗可能会引起放射性皮炎、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老年患者放疗后需注意观察血象变化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