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的引发因素包括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感染因素有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细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寄生虫(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非感染因素包含饮食(不洁、不规律过量、过敏)、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化疗药物)、其他(腹部着凉、应激状态),且不同人群患急性胃肠炎的风险和表现有差异。
一、感染因素
(一)病毒感染
1.轮状病毒:是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可在集体机构如幼儿园、学校等引起暴发流行。病毒侵入人体后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繁殖,损害肠黏膜,影响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导致腹泻等症状。
2.诺如病毒:也是引起急性胃肠炎的常见病毒,同样经粪-口传播,污染的水源、食物等均可传播。诺如病毒感染后会引起肠道的炎症反应,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人群普遍易感,在寒冷季节高发。
(二)细菌感染
1.大肠埃希菌:某些血清型的大肠埃希菌可导致急性胃肠炎,如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常通过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未煮熟的肉类、蛋类等)感染,细菌在肠道内产生毒素,刺激肠道黏膜,引起腹泻、腹痛等症状。
2.沙门菌:常见的有鼠伤寒沙门菌等,多由食用被沙门菌污染的肉类、蛋类、奶类等食物引起。沙门菌侵入肠道后,在肠道内繁殖并释放毒素,引发肠道炎症,导致患者出现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三)寄生虫感染
1.蓝氏贾第鞭毛虫:主要通过饮用被该寄生虫污染的水而感染,寄生虫在肠道内寄生,可引起肠道黏膜的炎症,导致患者出现腹泻、腹痛、腹胀等胃肠道症状,病程可能迁延不愈。
二、非感染因素
(一)饮食因素
1.食用不洁食物:进食被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污染的食物,如变质的饭菜、腐败的水果等,食物中的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引发肠道炎症,导致急性胃肠炎。
2.饮食不规律或过量:短时间内大量进食,尤其是食用过多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会加重胃肠道的消化负担,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引发急性胃肠炎。例如,大量食用火锅、烧烤等油腻食物后,可能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3.食物过敏:部分人群对某些食物过敏,如对牛奶中的蛋白质过敏,食用牛奶后可引起肠道的过敏反应,出现呕吐、腹泻、皮疹等急性胃肠炎样表现。
(二)药物因素
1.非甾体抗炎药:长期或大量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这类药物可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导致胃黏膜损伤,引起急性胃炎,严重时可累及肠道,引发急性胃肠炎。
2.化疗药物:某些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可能对胃肠道黏膜产生刺激作用,导致胃肠道黏膜损伤,引起急性胃肠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三)其他因素
1.腹部着凉:寒冷刺激可导致胃肠道血管收缩,胃肠道蠕动加快,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引起胃肠道痉挛,出现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表现,尤其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儿童的胃肠道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
2.应激状态:当人体处于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等应激状态时,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的功能,导致胃肠道黏膜缺血、缺氧,屏障功能受损,容易引发急性胃肠炎。例如,严重创伤后的患者可能出现应激性胃肠道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患急性胃肠炎的风险和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受到病毒、细菌等感染而患急性胃肠炎;老年人胃肠道功能减退,对不良因素的耐受能力下降,感染或其他因素引起急性胃肠炎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身体抵抗力可能相对较低,也更容易因各种因素引发急性胃肠炎。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患者,其胃肠道黏膜本身存在一定程度的损伤,更容易因饮食、药物等因素诱发急性胃肠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