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干骨折术后按早期(术后1-2周)、中期(术后2-6周)、后期(术后6周以上)分阶段进行功能锻炼,早期包括肌肉等长收缩和踝泵运动;中期有直腿抬高训练和膝关节屈伸训练;后期包含扶拐步行训练和上下楼梯训练,均需依患者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开展以达最佳功能恢复效果。
适用人群:适用于所有股骨干骨折术后患者,包括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史的人群。
具体方法:患者在卧床状态下,尽量收紧大腿前方的股四头肌和大腿后方的股二头肌等肌肉,保持5-10秒后放松,重复进行,每次可进行10-15次,每天3-4组。通过肌肉的等长收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有助于骨折端的稳定。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可在旁协助观察,确保儿童能够正确理解和配合肌肉收缩动作;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控制收缩强度和频率,避免因血糖波动等影响恢复,但仍需坚持适当的等长收缩锻炼。
踝泵运动
适用人群:所有股骨干骨折术后患者。
具体方法:患者踝关节进行屈伸动作,如同泵的抽水动作一样,用力缓慢地勾起脚尖,使脚尖尽量朝向自己,然后再用力绷直脚尖,尽量使脚尖朝向远离自己的方向,一组动作可进行10-15次,每天进行3-4组。踝泵运动可以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这对于股骨干骨折术后患者非常重要,因为长期卧床容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儿童患者进行踝泵运动时,家长可轻柔地帮助儿童活动踝关节,确保动作规范;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动作的缓慢和轻柔,避免过度用力造成不适。
中期(术后2-6周)
直腿抬高训练
适用人群:骨折端相对稳定的股骨干骨折术后患者。
具体方法:患者仰卧位,伸直下肢,将下肢缓慢抬高,使大腿与床面成30°-45°角左右,保持5-10秒后缓慢放下,重复进行,每次可进行10-15次,每天3-4组。直腿抬高训练可以增强股四头肌的力量,有助于恢复下肢的运动功能。对于年轻患者,可适当增加抬高的角度和次数;对于老年患者,要根据自身的耐受程度来调整,避免过度抬高导致腰部等不适。如果患者合并有腰椎病史,在进行直腿抬高训练时,要注意腰部的姿势,避免加重腰椎负担。
膝关节屈伸训练
适用人群:骨折端稳定且患者能够耐受的股骨干骨折术后患者。
具体方法:患者可采取仰卧位或坐位,缓慢进行膝关节的屈伸动作。开始时屈伸幅度较小,逐渐增加幅度,每次屈伸可在无痛范围内进行,每天可进行3-4组,每组10-15次。膝关节屈伸训练可以改善膝关节的活动度,防止膝关节粘连。儿童患者进行膝关节屈伸训练时,要在家长和医生的指导下,逐步增加活动范围,避免造成损伤;对于有膝关节既往病史的患者,要更加谨慎地控制屈伸的幅度和速度。
后期(术后6周以上)
扶拐步行训练
适用人群:骨折愈合较好,具备一定负重能力的股骨干骨折术后患者。
具体方法:患者在医生的评估下,佩戴合适的支具或拐杖,开始进行步行训练。初始时可在床边进行短距离行走,逐渐增加行走距离和时间。步行时要注意保持身体平衡,患肢逐渐增加负重。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要选择平稳的地面,有家人在旁协助保护,防止摔倒;对于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要注意行走时的心率变化,如有不适及时停止训练。
上下楼梯训练
适用人群:下肢力量和平衡能力进一步恢复的股骨干骨折术后患者。
具体方法:上下楼梯时,健肢先上,患肢随后跟上;下楼时,患肢先下,健肢随后跟上。训练时要注意一步一步缓慢进行,确保每一步都有稳定的支撑。对于儿童患者,上下楼梯训练需要家长全程陪同,给予指导和保护;对于有平衡障碍病史的患者,要更加小心,可先在平地练习平衡后再进行上下楼梯训练。
股骨干骨折术后的功能锻炼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具体骨折愈合情况、身体状况等逐步进行,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达到最佳的功能恢复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