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康复分早期(1-2周)、中期(2-6周)、后期(6周以上)进行不同训练,早期有肌肉等长收缩和踝泵运动;中期有膝关节屈伸和直腿抬高训练;后期有膝关节主动屈伸、步态和力量强化训练,康复中定期复查X线,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一、早期康复训练(术后1-2周)
1.肌肉等长收缩训练
适用人群:适用于所有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无论年龄、性别等。
:包括股四头肌、腘绳肌等长收缩。患者可仰卧位,将下肢伸直,用力收缩股四头肌,保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3-4组;同理进行腘绳肌收缩训练,即膝关节屈曲,用力收缩腘绳肌,保持相同时间和次数。等长收缩训练可以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2.踝泵运动
适用人群:所有术后患者均可进行。
:患者平卧或坐位,踝关节尽力背伸,然后尽力跖屈,如同泵的抽水动作,每分钟10-15次,每次5-10分钟,每天3-4次。踝泵运动能促进下肢血液回流,预防踝关节僵硬和下肢深静脉血栓。
二、中期康复训练(术后2-6周)
1.膝关节屈伸训练
适用人群:骨折初步稳定的患者。
:可在医生指导下开始进行膝关节屈伸训练。如果是被动屈伸,患者仰卧,家属帮助缓慢屈伸膝关节,角度从0°-30°开始,逐渐增加,每天2-3次,每次屈伸10-15次;如果患者可以耐受,也可进行主动助力屈伸,患者自己用力收缩肌肉辅助膝关节屈伸,逐渐增加屈伸角度,一般每周增加10°-15°左右。对于儿童患者,由于骨骼发育尚未成熟,训练时要更加轻柔,角度增加速度要更缓慢,避免影响骨骼生长;对于老年患者,要根据自身耐受情况调整角度增加幅度,防止过度牵拉导致损伤。
2.直腿抬高训练
适用人群:术后骨折稳定的患者均可进行。
:患者仰卧,伸直下肢,慢慢抬高,使下肢离开床面约15-20厘米,保持5-10秒,然后缓慢放下,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3-4组。直腿抬高训练可以增强股四头肌力量,为膝关节屈伸提供稳定的支持。
三、后期康复训练(术后6周以上)
1.膝关节主动屈伸训练
适用人群:骨折愈合较好的患者。
:患者可坐于床边或椅子上,主动进行膝关节屈伸活动,逐渐增加屈伸范围,可借助滑轮装置等辅助增加活动度,每天训练2-3次,每次屈伸20-30次。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保持血糖稳定,在训练前后注意伤口情况,防止感染;对于肥胖患者,由于体重较大,训练时要注意保护膝关节,可适当减少训练强度或延长恢复时间。
2.步态训练
适用人群:骨折愈合良好,膝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的患者。
:患者开始进行步态训练,先在平行杠内练习,双手握住平行杠,缓慢行走,注意保持身体平衡,步幅不宜过大;然后逐渐过渡到在平地上行走,开始时可有人搀扶,逐渐增加独立行走的距离和时间。步态训练有助于恢复下肢的正常运动功能,但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训练时要注意监测心率变化,避免过度劳累导致心血管负担加重。
3.力量强化训练
适用人群:一般情况较好的患者。
:可进行靠墙静蹲、深蹲等训练来强化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靠墙静蹲时,患者背部靠墙,屈膝下蹲,大腿与地面平行,小腿与地面垂直,保持3-5分钟为一组,每天2-3组;深蹲训练则是双脚与肩同宽,缓慢下蹲再站起,每次10-15次为一组,每天3-4组。对于青少年患者,力量强化训练可以促进肌肉和骨骼的协同发展,但要注意训练强度循序渐进;对于更年期女性患者,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骨代谢,训练时要注意补充钙质等营养,同时关注骨密度变化。
在整个康复训练过程中,要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调整康复训练方案。如果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出现疼痛加剧、肿胀明显等情况,应立即停止训练并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