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盘早剥是妊娠20周后正常位置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的妊娠晚期严重并发症,其直接诱因包括机械性因素、血管病变、宫腔内压力骤减;母体高危因素涉及年龄与妊娠史、慢性疾病、生活方式;胎儿与胎盘因素有胎儿畸形、胎盘异常等;特殊人群如高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多胎妊娠或羊水过多者、有胎盘早剥病史者需加强预防与监测。
一、胎盘早剥的定义与危害
胎盘早剥指妊娠20周后,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属于妊娠晚期严重并发症,可导致母体凝血功能障碍、产后出血、子宫切除,胎儿因缺氧出现宫内窘迫、早产甚至死亡,其发生与母体、胎儿及胎盘因素密切相关。
二、胎盘早剥的直接诱因
1.机械性因素:腹部直接撞击(如车祸、跌倒)、外力压迫(如脐带过短、胎膜早破羊水快速流出)、医源性操作(如羊膜腔穿刺、宫颈环扎术)可能引发胎盘边缘血窦破裂,导致剥离,研究显示,腹部外伤史患者胎盘早剥风险较无外伤者高3~5倍。
2.血管病变: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如子痫前期、子痫)患者,子宫螺旋动脉痉挛或硬化,胎盘与子宫壁间血流灌注减少,易形成胎盘后血肿,进而引发剥离,临床统计显示,子痫前期患者胎盘早剥发生率约5%~10%,显著高于正常妊娠者。
3.宫腔内压力骤减:双胎妊娠第一胎娩出过快、羊水过多患者行人工破膜后羊水流出过速,均可导致宫腔内压力迅速下降,胎盘与子宫壁分离,多胎妊娠患者胎盘早剥风险较单胎妊娠高2~3倍。
三、母体高危因素
1.年龄与妊娠史:高龄孕妇(≥35岁)因血管弹性下降、子宫肌层退行性变,胎盘早剥风险增加,研究显示,35岁以上孕妇胎盘早剥发生率较25~34岁组高1.8倍,有多次流产史或早产史者,子宫内膜损伤或炎症反应可能影响胎盘附着,增加剥离风险。
2.慢性疾病:慢性高血压患者因长期血管病变,胎盘早剥风险较血压正常者高2~3倍,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者,胎盘微循环障碍可能诱发剥离,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管炎导致胎盘血管损伤,风险显著升高。
3.生活方式:吸烟者因尼古丁收缩血管,胎盘血流减少,风险较非吸烟者高1.5~2倍,长期酗酒者因酒精代谢产物影响胎盘功能,风险增加,药物滥用(如可卡因)通过强烈血管收缩作用,直接诱发胎盘早剥。
四、胎儿与胎盘因素
1.胎儿因素:胎儿畸形(如无脑儿、脊柱裂)可能导致羊水过多,增加宫腔压力,胎儿死亡后胎粪释放可能激活凝血系统,诱发胎盘后血肿,研究显示,胎儿畸形患者胎盘早剥风险较正常胎儿高2~4倍。
2.胎盘异常:胎盘边缘血窦破裂、胎盘植入(如穿透性植入)可能因血管脆弱性增加引发剥离,胎盘早剥病史患者再次妊娠时,复发风险约10%~15%,前置胎盘患者因胎盘附着位置低,易受子宫收缩或外力影响发生剥离。
五、特殊人群的预防与监测
1.高龄孕妇(≥35岁):需加强产前检查频率(每2周1次),重点监测血压、尿蛋白及超声胎盘位置,妊娠32周后建议每周进行胎心监护,发现血压≥140/90mmHg或尿蛋白阳性需立即住院观察。
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压(目标值<140/90mmHg),硫酸镁用于预防子痫发作,但需监测血镁浓度(1.8~3.0mmol/L),避免过量,超声监测胎盘厚度及血流信号,发现胎盘后血肿或胎盘增厚(>5cm)需警惕早剥。
3.多胎妊娠或羊水过多者:妊娠晚期避免剧烈活动,减少腹部压力,人工破膜时控制羊水流出速度(每小时<500ml),双胎妊娠第一胎娩出后立即钳夹脐带,防止第二胎宫腔压力骤降。
4.有胎盘早剥病史者:再次妊娠需在妊娠12周前进行超声评估胎盘位置,妊娠20周后每4周监测凝血功能(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妊娠34周后建议住院待产,密切观察腹痛、阴道出血及胎动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