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扩张可由外科因素(腹部手术及创伤、胃肠道梗阻)、内科因素(疾病影响、药物作用)及其他因素(饮食因素、体位因素)引发,不同人群各因素影响机制有别,需针对性防范。
一、外科因素
1.腹部手术及创伤
腹部手术是导致急性胃扩张的常见外科因素。例如,在进行胃、胆道、胰腺等部位的手术时,手术操作可能会直接刺激胃肠道,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手术过程中的牵拉、探查等操作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排空功能。此外,腹部创伤,如车祸导致的腹部撞击伤,也可能破坏胃肠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胃内容物难以正常排出,从而引发急性胃扩张。对于儿童来说,腹部手术或创伤的影响可能更为复杂,因为儿童的胃肠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手术或创伤对其胃肠道功能的干扰可能更易导致急性胃扩张的发生。在有相关手术史或腹部创伤史的人群中,需要密切关注胃肠道功能的变化。
2.胃肠道梗阻
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肠道梗阻可导致急性胃扩张。如幽门梗阻,无论是因消化性溃疡瘢痕形成、肿瘤等原因引起的幽门梗阻,都会使胃内容物无法顺利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从而在胃内大量积聚。肠道的其他部位梗阻,如小肠扭转、结肠梗阻等,也可能通过反射性引起胃的排空障碍,导致胃扩张。不同年龄人群发生胃肠道梗阻的原因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先天性肠道畸形等原因导致梗阻,而成人更多见于肠道肿瘤、粘连等情况。对于有胃肠道梗阻风险的人群,如既往有胃肠道手术史、存在肠道肿瘤等情况的人,应警惕急性胃扩张的发生。
二、内科因素
1.疾病影响
某些全身性疾病可影响胃肠道功能,进而引发急性胃扩张。例如,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出现自主神经病变,影响胃肠道的神经调节功能,导致胃排空延迟。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会使胃肠道平滑肌张力降低,蠕动减弱,从而引起胃扩张。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由于甲状腺素分泌不足,代谢率降低,胃肠道蠕动也会减慢,容易发生胃扩张。不同年龄的人群,疾病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机制可能有所差异。儿童若患有某些先天性代谢性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情况。对于患有上述基础疾病的人群,需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降低急性胃扩张的发生风险。
2.药物作用
一些药物的使用可能导致急性胃扩张。例如,某些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山莨菪碱等,会抑制胃肠道平滑肌的蠕动,使胃排空延迟。长期大量使用某些镇静催眠药物,也可能对胃肠道功能产生抑制作用。药物引起的急性胃扩张在不同人群中的发生情况有所不同。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更容易受到药物对胃肠道功能影响的影响;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与成人不同,使用某些药物时需要更加谨慎评估其对胃肠道的影响。在使用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的药物时,应密切观察胃肠道反应。
三、其他因素
1.饮食因素
短时间内大量进食、暴饮暴食是导致急性胃扩张的常见饮食因素。例如,一次性摄入过多的食物,尤其是难以消化的食物,会使胃内迅速积聚大量内容物,超出胃的正常容纳和排空能力。此外,进食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也可能影响胃的正常蠕动和排空,增加急性胃扩张的发生风险。不同年龄人群的饮食特点不同,儿童若过度喂养或进食不当,更容易出现因饮食因素导致的急性胃扩张;成人若不注意饮食规律,暴饮暴食,也容易引发该病。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都应注意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进食后立即剧烈运动。
2.体位因素
长时间仰卧位且缺乏适当的体位调整也可能增加急性胃扩张的发生风险。例如,术后患者长时间卧床,采取仰卧位时,胃的位置相对固定,内容物不易排出,容易在胃内积聚。对于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由于其自身的身体状况,长时间保持仰卧位更易出现胃排空障碍。因此,术后患者等需要长时间卧床的人群,应适当调整体位,如定时翻身、采取半卧位等,以促进胃的排空,降低急性胃扩张的发生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