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是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有多种类型,影像学可见明显骨皮质断裂等,症状重,治疗需复位、固定和康复治疗;骨裂是骨折的一种,属骨头有裂缝、完整性和连续性部分中断,影像学表现相对不明显,症状较轻,治疗多为保守固定和休息,不同人群在发生及处理上有差异,特殊人群需注意相关事项。
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可由创伤和骨骼疾病所致,创伤性骨折是常见原因,比如车祸、高处坠落等暴力作用;骨骼疾病如骨髓炎、骨肿瘤等也会导致骨质破坏,轻微外力即可引起骨折,称为病理性骨折。骨折根据不同分类标准有多种类型,如按骨折处皮肤黏膜是否完整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按骨折的程度及形态分为横形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等。
骨裂:属于骨折的一种类型,是骨头出现了裂缝,但骨头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部分中断,也被称为裂纹骨折,通常是由于相对较轻的外力作用引起,比如轻微的跌倒、扭转等。
影像学表现
骨折:在X线、CT等影像学检查下,可见明显的骨皮质断裂、移位等情况,骨折线清晰,根据不同骨折类型,X线等检查可明确显示骨折的具体形态、移位方向等。例如横形骨折在X线片上表现为与骨干长轴垂直的线性骨折线。
骨裂:X线检查有时可能仅表现为骨皮质的轻度皱褶或隐约可见的裂缝,相对骨折来说,骨裂的影像学表现没有那么明显的、完全的骨连续性中断,需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骨裂线。CT检查对于一些细微的骨裂显示可能更清晰。
症状表现
骨折:局部表现有疼痛、肿胀、瘀斑、畸形、异常活动(反常活动)及骨擦音或骨擦感。疼痛通常比较剧烈,且活动受伤部位时疼痛加剧。肿胀是由于骨折处出血及周围组织损伤反应引起,严重时可出现张力性水疱。畸形可表现为肢体短缩、成角或旋转畸形等。异常活动是指在没有关节的部位出现不正常的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是骨折端相互摩擦产生的。全身表现根据骨折严重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严重骨折可导致休克等情况,如骨盆骨折、股骨骨折等出血量较大时可能出现失血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
骨裂:症状相对较轻,疼痛程度一般没有完全骨折那么剧烈,肿胀和瘀斑也相对不明显,可能仅有受伤部位的轻度疼痛、压痛,活动时疼痛可能会稍有加重,但一般没有明显的畸形、异常活动及骨擦音等表现。不过,部分骨裂患者在受伤当时可能疼痛不明显,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局部可能会出现肿胀等表现。
治疗方式
骨折:治疗原则是复位、固定和康复治疗。复位是将移位的骨折端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关系,包括手法复位和手术复位等方法。固定是将骨折维持在复位后的位置,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外固定(如石膏绷带固定、外固定支架固定等)和内固定(如钢板、螺钉、髓内钉等固定)。康复治疗是在骨折固定的基础上进行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和恢复肢体功能。对于严重的骨折,可能需要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治疗。
骨裂:治疗相对简单,一般采取保守治疗,以固定和休息为主。通常使用石膏或支具进行外固定,固定时间一般相对较短,一般为3-6周左右,之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拆除固定,然后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骨裂愈合相对较快,经过适当治疗和休息后一般预后较好。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骨折和骨裂的发生及处理上可能有不同情况。例如儿童的骨骼柔韧性较好,骨裂相对较多见,儿童骨裂在治疗上固定时间可能相对较短,康复能力相对较强;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等原因,更容易发生骨折,而且骨折愈合相对较慢,在治疗时需要更加注意预防并发症;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骨质疏松风险增加,也需注意预防骨折等情况;有骨骼疾病史的人群发生骨折或骨裂的风险更高,在受伤后需要更仔细评估和处理。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在固定期间要注意预防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康复锻炼要循序渐进;儿童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要家长密切配合,确保固定可靠和康复锻炼的正确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