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平台骨折需先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评估,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非手术适用于无或轻度移位骨折,手术针对明显移位骨折,术后康复分早期、中期、后期,还需预防及处理感染、膝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康复有差异。
一、诊断评估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受伤机制,如受伤时的姿势、外力方向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受伤原因可能不同,儿童多因玩耍时意外受伤,成年人可能因交通事故等,了解病史有助于初步判断骨折严重程度。同时询问既往病史,如是否有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这对后续治疗方案选择有影响。
2.体格检查:检查右侧胫骨平台局部是否有肿胀、压痛、畸形、异常活动等,评估膝关节的稳定性,包括侧方应力试验、抽屉试验等,判断是否合并韧带损伤等其他结构损伤。
3.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初步诊断的常用方法,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如根据Schatzker分型分为六型,不同分型对应不同治疗方案)及移位情况。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胫骨平台骨折的细节,包括骨折块的大小、位置、关节面的压缩程度等,有助于制定精确的治疗方案。
MRI检查:对于合并韧带、半月板损伤的情况,MRI检查可以更好地显示软组织损伤情况。
二、治疗方案
1.非手术治疗
适应证:对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胫骨平台骨折,如SchatzkerⅠ型骨折等,可采用非手术治疗。
方法:包括膝关节制动,如使用长腿石膏托或支具固定膝关节于伸直或轻度屈曲位,固定时间一般为6-8周,固定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肢肿胀情况及远端血运、感觉。同时可配合消肿、止痛等对症治疗。
2.手术治疗
适应证:对于有明显移位的胫骨平台骨折,如SchatzkerⅡ-Ⅵ型骨折,一般需要手术治疗。手术目的是恢复膝关节解剖结构、恢复关节面平整、重建膝关节稳定性。
手术方式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如钢板、螺钉等。通过手术切开暴露骨折部位,复位骨折块后用内固定物固定。对于关节面压缩严重的情况,可能需要植骨填充压缩缺损部位。
关节镜辅助下手术:对于一些适合的胫骨平台骨折,可采用关节镜辅助进行骨折复位及内固定,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对手术医生技术要求较高。
三、术后康复
1.早期康复(术后1-6周):术后早期以促进伤口愈合、减轻肿胀为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预防肌肉萎缩;同时进行踝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2.中期康复(术后6-12周):逐渐增加膝关节的活动度练习,可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膝关节被动屈伸训练,同时开始部分负重行走练习,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负重重量。
3.后期康复(术后12周以后):进一步加强膝关节的力量训练,包括直腿抬高、靠墙静蹲等练习,恢复膝关节的正常功能,同时进行平衡、步态等训练,使患者能够恢复正常的生活和运动。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康复进程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如老年人康复速度相对较慢,需更耐心地进行康复训练。
四、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感染
预防:手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密切观察伤口情况,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患者,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降低感染风险。
处理:若发生感染,早期可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如感染严重形成脓肿则需切开引流。
2.膝关节僵硬
预防:术后早期规范进行康复训练,避免因疼痛不敢活动而导致膝关节僵硬。
处理:对于已出现的膝关节僵硬,可加强康复训练强度,如进行持续被动活动(CPM)等,必要时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手法松解,但手法松解需谨慎操作,避免再次损伤。
3.创伤性关节炎
预防:手术中尽量恢复关节面平整,术后规范康复训练,避免过早负重等。
处理:出现创伤性关节炎时,可采取对症治疗,如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严重时可能需要考虑关节置换等手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