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囊肿是常见肝脏良性疾病,由先天、炎症、创伤等致含液囊泡,影像学表现为无回声或低密度等,无症状小囊肿定期随访,大或有症状者可穿刺或手术;肝结节性质多样,良性与恶性病因不同,良性如肝血管瘤等,恶性多与肝炎等有关,影像学表现各异,诊断靠多种检查,良性小结节定期随访,大或恶变倾向者需相应治疗,不同人群在其发生、发展及诊疗中影响不同。
肝结节:是肝脏组织病变后形成的异常结节状病灶,其性质多样,可为良性,也可为恶性。良性肝结节可能与肝内结缔组织增生、局部血管异常等有关;恶性肝结节则常见于肝癌,是由于肝脏细胞发生癌变形成的。
影像学表现
肝囊肿:在超声检查中表现为边界清晰的无回声区,包膜完整;CT检查呈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密度均匀,增强扫描无强化;MRI检查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
肝结节:超声检查时,良性结节多边界相对清晰,内部回声可能均匀或不均匀;恶性结节边界常不清晰,内部回声多不均匀。CT检查中,良性结节强化特点因病因不同而异,恶性结节多有不均匀强化且强化程度与周围正常肝组织不同;MRI检查中,良性和恶性结节在T1、T2加权像上的信号表现也各有特点,恶性结节多有异常强化表现。
病因
肝囊肿:先天性肝囊肿是由于胚胎时期肝内胆管或淋巴管发育异常所致;炎症性肝囊肿多与胆管炎等炎症刺激有关,导致胆管局部扩张形成囊肿;创伤性肝囊肿则是肝脏受到外伤后,局部血肿吸收、机化形成含有液体的囊腔。
肝结节:良性肝结节的病因包括肝血管瘤(由肝脏血管异常增生形成)、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可能与肝内局部血管畸形及对肝细胞生长因子的反应异常有关)等;恶性肝结节主要是由于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长期慢性感染,导致肝细胞反复受损、修复,进而发生癌变;长期大量饮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等因素也会增加肝结节恶变的风险。
临床表现
肝囊肿:大多数肝囊肿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当囊肿较大时,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引起右上腹隐痛、腹胀等不适,若囊肿发生破裂、感染等并发症,可出现突发剧烈腹痛、发热等症状。
肝结节:良性肝结节较小时通常无明显症状,结节增大或为恶性结节时,可能出现肝区疼痛、乏力、消瘦、黄疸等症状,恶性结节晚期还可能出现腹水、恶病质等表现。不同病因引起的肝结节,伴随的症状也有所差异,如肝血管瘤一般无特殊症状,而肝癌患者可能有乙肝、丙肝病史相关表现。
诊断方法
肝囊肿:主要依靠超声检查初步诊断,结合CT或MRI检查进一步明确囊肿的位置、大小、数量等情况。对于复杂情况,可能需要进行穿刺抽液检查,了解囊液性质以辅助诊断。
肝结节:除了超声、CT、MRI检查外,还需要结合甲胎蛋白(AFP)等肿瘤标志物检查,对于性质不明的结节常需要进行肝穿刺活检以明确其良恶性,活检是诊断肝结节性质的金标准,但有一定的出血等风险,需谨慎操作。
治疗原则
肝囊肿:对于无症状且囊肿较小的肝囊肿,通常定期随访观察,监测囊肿大小变化;当囊肿较大(如直径大于5-10cm)或出现压迫症状、并发症时,可考虑行穿刺抽液硬化治疗或手术切除等治疗方法。
肝结节:良性肝结节若无症状且无恶变倾向,定期随访;若有恶变倾向或引起症状,则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切除、介入治疗等;恶性肝结节则需要根据肿瘤的分期、患者的身体状况等综合选择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案。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肝囊肿和结节的发生、发展及诊疗中都有不同影响。例如,有乙肝病史的人群发生肝结节尤其是肝癌的风险较高,需更加密切监测;女性在某些激素影响下,肝脏疾病的表现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易患酒精性肝病相关的肝结节等病变;儿童肝囊肿多为先天性,需根据囊肿情况谨慎选择治疗方式,避免对儿童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